统治特征

1.对外妥协,主权沦丧,中国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也最终成为"洋人的朝廷"。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五次侵略战争,清政府一味妥协退让,被迫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至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对内加紧搜刮、残酷剥削,镇压人民的反抗。1862年,中外"和好"局面形成,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镇压维新派;1900年中外勾结镇压义和团运动;20世纪初,镇压资产阶级革命派。

3.清政府中央权利机构变化。在中央,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开始掌权;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官僚集团崛起,并逐步控制地方军政大权,清政府的专制集权体制开始受到冲击。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发展,清廷内部矛盾的家剧,袁世凯北洋军阀集团的崛起,加上列强的压力,1911年11月,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这样,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被北洋军阀取代。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

4.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调整政策进行自救。改革机构。如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19世纪90年代地主阶级掀起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这已是其覆灭前的挣扎。这些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中国新的近代化气息,但最终因其死守旧体制而失败。

原因分析(造成清政府上述特点的原因)

1.国际因素和中外力量对比的影响。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逐渐扩大和加剧对中国的侵略,已然落后的封建制度下,清政府仍抱残守缺,无力抵抗列强的侵略。

2.国内形势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更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人民运动不断兴起,尤其太平天国运动,是导致清政府内部变化和调整政策的重要因素。

3.清政府自身的变化:如辛酉政变后,慈禧等议和势力上台、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化、汉族官僚的疑心等。由于封建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新的经济因素和积极力量弱小,无法使清政府力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清王朝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体制,总体上有饽于历史潮流,终归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