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

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对抗--暂时和好--再对抗--完全屈服的过程。

雅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盲目排外,虚骄自大。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失败,使清政府的尊严丧失殆尽。但总的来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虽然战败,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可从骨子眼里并不服输,对于条约束缚及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天朝上国"和自大主义并末放弃。当时虽有一些有识之士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了研究,但统治阶级中大多数是不知道而且有的是不愿意知道的,仍然顽固地坚持"天朝上国"的那一套。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过去把英美等国视为夷狄,野蛮如禽兽一般,现在却认为他们不是心腹之患,并可以羁縻联络,结为朋友,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去把签订条约视为临时撤退洋军之计,现在要执行条约,以信取人;过去对于西方的武器军火、轮船机械是一方面深恶痛绝,一方面又害怕,现在开始提出要学习洋人的洋枪机械并以此作为"自强"的基础,以"自强"来抵御外来的侮辱;过去坚持不许外国使节驻北京,现在外国公使可长驻北京;还专门设立总理衙门,处理外交事务。自1860~1884年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的"执行条约"、"促使和局"的外交政策,保持了近20多年的"和平"。在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兴起,差不多与日本明治维新在同一时期搞"自强"运动。但学习外国变成了依赖外国,结果失败了。同时"执行条约",却使外国在华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从掌握海关、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独立,到内河航行、设立租界、干预财政权等,中国逐步降为半殖民地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中国进一步被帝国主义所控制。《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帝国主义利用在中国的特权,掠夺廉价而丰富的原料,剥削中国劳动力,免去一切税收,霸占中国市场,把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家庭副业逼上破产的道路,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各自强占中国领土,用租借地、势力范围等方式分割中国。清政府对败于日本非常不甘心,于是在外交上采取了联俄反日的重大行动。但是俄国并不是一个要与中国结盟的对象,联俄恰恰是"引狼入室",遗害无穷。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完全由过去的盲目排外变为彻底投降,实际上成了各国在华维护其特权的代理人。这期间,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培养自己的势力,也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形成奠定了基础。严格说来,这一时期清政府已无外交可谈了。

2.北洋军阀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帝国主义立即扶植袁世凯上台,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但袁世凯的卖国的复辟帝制活动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护国运动的爆发,破灭了袁世凯的帝制梦。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失去了控制中国的总工具,于是各自寻找和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扩张侵略势力,造成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的局面,这时北洋军阀分成直、皖、奉三系。另外还有割据几省或某一省的大小军阀,他们都有帝国主义作后台,为了争权夺利,造成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毛泽东指出:"中国内部各派军阀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主义的矛盾和斗争"。

3.南京国民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以英美帝国主义为靠山,疯狂掠夺人民,确立起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垄断统治。30年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蒋介石集团执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后又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围剿革命根据地。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大会战,但由于执行片面抗战路线,节节败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总的说来,由于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也危及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有矛盾的一面。但是中国历届反动政府与西方列强又在镇压中国人民方面达成了一致,出现了和好与勾结。从双方关系的基本内容来看,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有勾结也有对抗,但勾结是主要的。这是因为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是共同镇压人民革命。从双方关系的演变来看,自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总的趋势是从对外疑惧、在抵抗与妥协中摇摆不定到最后完全屈从于外国侵略势力。此后,无论是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以一定的国家为靠山,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关系进入"蜜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