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学知识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包括温度计的原理及其使用、物态变化、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热机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等内容。

解题基本策略总结

基于以上对命题特征的分析,教师首先要切实帮助学生打牢基础,而后落实热学习题训练提升学生知识综合与实际应用能力,并注重总结规律性的解题策略,促进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的提高。

(一)明确“三种物态”的转化规律

正确判断物态变化,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是近年中考物理的热点.解答此类问题关键策略是从中找出规律,第一是要明确物态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和与之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比如经常出现的“白雾”“白气”的形成过程,初态与末态分别是“水蒸气”和“小水滴”,即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第二要分析和判断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这是用以判断物态变化是否能够发生和在哪里发生的重要依据,比如冷天戴眼镜者从室外进入室内,眼镜片上会产生水雾,是因为室内水蒸气温度高于镜片温度从而放热形成小水滴。通常情况下只要掌握了上述策略,物态转化题就可应付自如。

(二)分清“三个基本量”的区别及联系

这里所说的三个基本量指温度、内能、热量,这是热学部分的三个基本概念,且三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几乎每一年的中考试题都会有所涉及,且学生往往容易出错,属于较难的点。要妥善应对这类问题,需要切实把握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是: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其高低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它是一个状态量不能“传递”或“转移”。

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它同样是一个状态量。热量是指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它是一个过程量,通常的说法是“吸收”或“放出”热量,而不是“具有”或“含有”热量。联系是:温度越高,物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分子平均动能越大,但要知道温度并非内能变化的唯一标志。质量、体积、状态都与内能的大小有关,“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温度不变,内能一定不变”都是错误的。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但要知道吸收或放出热量并非是内能变化的唯一影响途径,还有做功这一基本途径,两者的效果是相同的。

(三)热学计算题的基本解题策略

计算题是中考物理的重要题型,热学计算题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来说,面对热学计算题,首先要全面把握题意,确定物体初始状态的温度t0与末态温度t1,以及物体的质量和比热容等相关条件。而后,对于物体温度升高的情况,利用公式Q吸=cm(t1-t0)列出方程求解相关量,对于物体温度降低的情况,利用公式Q放=cm(t1-t0)列方程求解相关量。对于燃料燃烧的问题,利用公式Q放=mq列方程求解相关量。在面对具体题目时,需要根据题意灵活运用热量公式及其变形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