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本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学科的复习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点、中考常考知识点、各科复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内容,帮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识脉络,理清做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中考作文满分秘笈之选材》,仅供参考!

[中考兵法]

技巧一:素材积累多元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写作只能“望纸兴叹”。所以海明威说:“如果一个作家停止观察,那他就完蛋了。”

观察就是为了积累素材。从途径看,通常有两条渠道:1.直接观察。就是到生活中去,看、听、闻、尝、摸、踩、想。2间接观察。就是通过阅读书箱,听他人转述,收看收听影视广播,浏览互联网,吸收别人的生活体验,获取第二手信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细致、勤勉、善思。从内容看,和“我”有关的素材十分宝贵,它们可以给人真实感、亲切感;无“我”的素材同样重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视野更开阔,境界才更高。

例:中考作文《漫步历史》,从《诗经》中孑然独立的女子写起,说到陶渊明东篱采菊的悠然,李太白的月下独酌,等等,一直谈到范仲淹的壮志难酬,林黛玉的“冷月葬花”,写出了自己收获的“淳朴与感动”,盛赞了古代诗词曲赋“像一条遒劲的树根”“滋润着华夏民族的灵魂”。由此可见,充实的内容与作者的广泛积累是不可分的。

技巧二:取舍加工典型化

素材毕竟只是作文的原始材料,要成为“题材”,还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首先要去伪存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间接得来的材料,有可能鱼目混珠,真真假假;即使产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说不定也会被假象悄悄地蒙蔽,因此,一定要甄别素材,确保真实,以防误导读者,混淆视听。

其次要去粗取精。“意犹帅也”,材料一定要听帅令,跟帅走。如果某个材料与文章中心搭不上边,即使它再怎么催人泪下,千古难觅,就这篇作文而言,你只有一个选择——忍痛割爱。如果它只是跟中心隐隐约约有点联系,那不到万不得已时也尽量不用它。只有那些最有代表性,最典型、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才是真正的“精华”

例如:作文题“爱是”爱是美好的语言,爱是无私的奉献------关于“爱”,可说的实在太多太多。一考生并未把琐琐碎碎一股脑儿全搬出来,而只写一个内容——母爱是一杯水。每天一早醒来、上学之前、放学到家,妈妈总要为“我”灌上满满一瓶水,叮咛我喝下去,可我常众偷偷地倒掉一大半。前些天,妈妈出差,我不再坚持喝水,终于嘴唇干裂,嗓子发炎,被迫输液。现在,我每天乖乖地主动喝水了。这样的材料就能发挥“以一当十”的奇效,很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技巧三:单一材料扩散化

为了充实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题,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是一个好办法。

对一个材料的精华部分展开充分的描写也是一个好办法,关键处浓墨重彩地描绘一番,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写景状物就会栩栩如生。如中考作文《分享》,写“我”与姐姐分吃苹果:“我狠狠地咬上一大口后还给她,紧张兮兮地盯着苹果和姐姐的脸,当姐姐很淑女地咬了一口又递给我的,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又在姐姐含笑的目光中再咬一大口……”,这样的描写就非常细腻,非常传神。

把不同的材料搭配、组合,形成表现主题的“合力”,往往也可以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例如用下面这段话来论证“要善纳人言”,就既有说服力,还颇有气势: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假如当初蔡桓公听从扁鹊的劝诫,又何至于病人膏盲而一命呜呼?反过来说,假如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假如当初鲁庄公不听取曹刿的建议,又怎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技巧四:叙议角度个性化

“良桐方能斫美琴”,具有独特价值的优质材料才能打造出好文章。为此,首先,要尽量选取熟悉的材料。你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的成长历程,所处的生活圈子,亲身经历的事情,实际去过的地方,往往与众不同,而且稍加回忆便能历历在目,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其次,要尽量选择新颖的材料。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生活和各种资料,发现生活中常人易于忽视的新鲜事物,挖掘旧资料中特有的某种含义,捕捉最新发生的新信息、新成果、新问题,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人耳目一新。另外,选取角度小一点的材料更容易写出深度。小人物、小物件、小事情,“看似平常实奇崛”,反而更具有典型意义,更能发挥动人心魄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