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一拨又一拨的招生考试政策频频出炉,冲击着无数家长的“最强大脑”。各种政策之下,有些家长迷茫、纠结。而纠结的原因是:要不要花几百万元买一套所谓的教育地产,投下重金后,是否物超所值?小编整理发现,以下四大新政将对教育地产产生影响。

1.关键词:限制跨区

优质高中不能跨区“掐尖”传统名校或遭“洗牌”

梳理今年的中考招生新政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减少跨区县招生将成趋势。今后,逐步只允许部分示范高中和城乡一体化学校跨区县招生,且城乡一体化学校只允许合作校向资源输出区招生。原来没有该招生计划的学校,不予新增。

早在此前,市教育部门就曾提出一个未来的构想:鼓励孩子在本地完成12年甚至15年的教育,并且针对这个构想,先后建立了65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另外还有城乡“手拉手”等各种促均衡政策纷纷推出。

今年,优质高中资源相对充足的区县不能跨区“掐尖”招生了。据相关人士透露,继东城、西城、海淀“锁区”后,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朝阳、丰台、石景山也将接力执行相同的政策。可以预见,跨区县招生正在逐年压缩。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各区都留下自己的学生,从前好学生都往“教育高地”跑,“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将成为历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分析此现象时表示:“过去由于东、西、海三区教育资源好,其他区县好学生都愿意到这三个区上学,导致其他区县的好生源流失,教育质量难以提高。严格限制跨区后,名校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区县势必会加大教育投入,办好学校,加上优质生源稳定了,教育质量将会得到稳步提升。”

有业界人士在深入研究限制跨区招生政策后预测,由于各区的生源将趋于均衡,未来,传统名校将面临新的挑战。

2.关键词:考试难度降低

高中校比拼“加工”能力更多学校将脱颖而出

中考试题难度降低是今年值得关注的一个热点。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卫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试题难度降低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与中考招生政策没有必然联系。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高分考生会大幅增加,同一分数段的学生肯定会“扎堆儿”,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校如何进行录取?对此,市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透露,中招录取时,如遇考生总分相同,在“总分相同看单科”的原则下,单科成绩参考的顺序变了。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调整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从“更注重数学成绩”改为“更注重语文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若五个单科成绩仍相同,则按随机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录取。

也就是说,分数相同情况下,谁的语文成绩高优先录取谁,如果语文成绩也相同,再比较数学。之后再比物理、化学,最后才是外语。这种变化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尖子生”不再享有以往的“特权”,而伴随着各优质高中招收到的学生更加多元化,有权威人士放言,今后各高中校比拼的不再是“掐尖”能力,“加工”能力才是一道硬杠杠,一些特色高中校的优势会凸显出来。

3.关键词:名额分配

名额分配比例提升普通校也有优势

2014年,北京市中招将优质高中名额分配的比例设置为30%。今年,这个比例提高到了40%,并对这个数字进行了细化:各校的名额分配计划将按3:7的比例分配到优质初中校和一般初中校。按照这个比例,即使普通学校学生的中考成绩比优质初中的低,仍有可能被优质高中录取。就读于一所普通校的学生小强(化名)去年就尝到了这个政策带给他的好处:虽然中考只考了473分,但他依然被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录取了,与本校常规途径录取的学生相差了好几十分。和小强一样幸运的,还有其他几十名同学。据校长陆云泉介绍,今年市教委加大了名额分配的比例,普通学校升入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学生会更多一些。

普通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似乎更容易些,立即让一些“精明”的家长想到了对策:把就读于优质初中,但成绩平平的孩子转到普通校,增加上名校的“保险系数”。但事实上,这几乎不可能。为防止优质初中校学生通过转学占用一般初中校的名额分配指标,北京市教委早有规定:参加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招生的应届考生,必须具有升学资格且具有同一所学校连续3年正式学籍。这表明,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普通初中校必将吸引更多的生源,初中校之间的差距将会逐渐缩小。

4.关键词:双培计划

高招政策变化郊区学生考大学有优势

今年,北京市高考改革启动了“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该计划包括“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

整个计划共涉及2000名考生,参加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的市属高校学生通过“1+2+1”的形式完成4年学制,即第1学年和第4学年在市属高校进行学习,第2和第3学年在“双培计划”中的部属高校及“外培计划”中的境外高校学习,参加这两个计划的市属高校学生所需费用由市政府“买单”。而且,2000名考生的名额分配采取的是各区县平均的方式。

因为不是根据各区县考生人数按比例分配,门头沟区教委主任李永生很快给校长们算了一笔账:2000个名额分摊到16个区县,门头沟区拥有125个名额。今年,全区参加高考的学生约700人,超过1/6的学生有望通过该计划进入高校深造。而据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全区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为12300人,获得交叉培养计划的名额仍然是125人。两区相比,门头沟区学生申请该计划的成功率,就会是海淀区的15倍。

给校长们算清了机会账,李永生主任还从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公平方面给校长们算了一笔公平账。当然,他的另一个重点是给校长们算成本账:家长送孩子到外区求学,每天接送不现实,很可能花大价钱买一套位于学校附近的孩子。而按目前的政策来看,这样的花费未必就划算,因为在门头沟区上学的孩子机会更大。“我给校长们算完账,也请校长们给家长、学生算好这三笔账,至于他们如何选择,我相信会比以前盲目出区更理性。”李永生主任说。

张女士的儿子今年在大峪中学读初一,按照以前的打算,孩子读完初中就准备“往东流”。但从亲戚那里听说了“三笔账”后,她不再犹豫:“原来买教育地产就是为了儿子考好大学,现在不用东奔西走且上大学的机会还大,自己就不要再瞎折腾了。”

对于一度热炒的教育地产,有位教育界权威人士曾这样说:“高价教育地产,是市场之手造成的,当教育均衡逐渐实现,市场之手也会让房价进行理性回归。”由此可见,是否要买教育地产,家长们仍须从长计议。

教育不是短线“投机”

西城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表示,所谓“教育地产”这些年来一直在炒,只不过是随着新入学政策的推出,越来越“火”了而已。有些家长费尽心思提前买了教育地产,可是今年的入学政策在细节上又做了规定和微调,只能眼看着自己的“规划”落空。

这位校长说,目前就近入学带有很强的政策性,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购买教育地产这种“投资”有点像赌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从“拼孩儿”“拼爹”到“拼房”,尽管家长们一直跟着政策跑,却很少有人静下心来研究政策。因为从政策本身的调控作用来说,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其本身就具有“大稳定、小调整”的特点,今天选中了好小学,这所小学现在对口某优质初中,六年以后还一定是这样吗?

他表示,教育应该是长线“投资”,不是短线“投机”。所谓“投资”,不一定是花重金买教育地产,应该还有很多可以丰富孩子学习生活的方式。大多数家长在择校上具有盲从心理,很少有人关心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仍旧不能走出所谓“重点校”的影子。每一所学校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好学校的评价标准也在变。所以,不是购买了所谓的教育地产,把孩子送进“名校”就万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