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虱在华北以若虫在杂草丛、稻桩或落叶下越冬,在浙江以若虫在麦田杂草上越冬,在福建南部各虫态皆可越冬。华北地区每年发生4~5代,长江中、下游5~6代,福建7~8代。田间为害期虽比白背飞虱迟,但仍以穗期为害最烈,那么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物理机械防治虫害方法有多种,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等各方面,不过农村普通的种植户,最适宜常采用的还是下面几种:器械捕杀,例如粘虫网、粘虫板等;诱杀,例如灯光、性诱剂等;阻隔,设置适当的障碍物,防治有害生物为害或蔓延;适时正确施药可以减少喷药次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率,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并且还可以减少对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的伤害,维持生态平衡,下面来看看如何自己动手消灭飞虱吧?

1、选育抗虫品种:

充分利用国内外水稻品种抗性基因,培育抗飞虱丰产品种和多抗品种,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2、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上实行同品种连片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害。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3、保护天敌:

保护天敌。在农业防治基础上科学用药,避免对天敌过量杀伤。

4、药剂防治:

根据虫情测报,掌握不同类型稻田飞虱发生情况和天敌数量,及时在早发田和发生中心喷洒叶蝉散、速灭威、马拉硫磷等,或用呋喃丹作根区施药。防治技术有水田块,防治初孵若虫,亩用25%扑虱灵80克+40%毒死蜱100毫升(或48%乐斯本80毫升);防治中、高龄若虫,亩用40%毒死蜱120毫升(或48%乐斯本100毫升)+丝润15~20克。施药时要对足水量,迟熟单季籼稻亩用水量,手动喷雾器不少于60公斤,机动喷雾器不少于30公斤;迟熟单季粳稻亩用水量,手动喷雾器不少于40公斤,机动喷雾器不少于15公斤,喷雾于水稻中下部,施药后田间保持寸深浅水层3~5天。

5、“三改”

晚稻后期,稻飞虱难治,难在发生峰次多,后期稻田又无水层,药液难以有效地接触稻丛虫体,而且后期的稻飞虱抗药性较强。因此,要有针对性地改变防治方法。

改害虫高龄期用药为低龄若虫期用药。稻飞虱变成高龄若虫、成虫时,抗药性会明显增强。因此,要注意到田间调查,抓住若虫低龄期用药。在若虫(幼虫)低龄(未长翅或刚出现翅芽时)高峰期防治效果最好。晚稻后期杂交晚稻每百蔸有一、二龄若虫1500-2000只(常规稻一龄、二龄若虫1000-1500只),或每百蔸有四龄、五龄若虫(其大小接近于成虫)时要列为防治对象。

改盲目用药为有针对性用药。防治晚稻后期稻飞虱,一般用25%噻嗪酮(优乐得、扑虱灵)20-25克对水成2500-3000倍液喷施。对于高龄幼虫,可选用10%吡仲乳油2500-3000倍液喷施。对若虫和成虫发生都比较严重的稻田,可配噻嗪酮(宿迁农药厂生产的单剂)和10%吡仲乳油(或加击倒力强的敌敌畏)混合用药。

改细雾喷药为粗点喷雾。晚稻后期,药液难以进入稻丛基部,要增大药液量,并采用粗点喷雾(摘除喷头),尽量使药液进入稻丛基部。一般每亩用药液量70-80公斤。将植株中下部喷透。如果稻田干旱,则每亩用10%吡仲乳油30克或25%噻嗪酮25克对水300公斤,盛于粪桶,用粪勺泼施于稻丛基部。在施药前,最好按照宽2.5米左右分厢赶禾(抽穗期不宜赶禾,宜在乳熟期后进行),形成操作道,便于将药液施于稻丛基部,以利于接触虫体。如能蓄水层的,在施药时结合间隙灌溉,最好蓄有浅水层7厘米深左右,施药后3-4天内不要将水放出田外,也不要放水进田,3-4天后才排出水,或让其自然落干。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如何自己动手消灭飞虱的知识,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飞虱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