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满地的鼠洞,让骏马难再奔驰。刚刚返青的牧草,被老鼠大肆吞噬,让牧民们挠头不已。绿色的草原正在变成黄褐色的荒漠,在这里鼠害成灾,那么鼠害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统计,截至5月25日,全区草原鼠害危害面积9821.68万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4245.96万亩。在鼠害严重的地区,一公顷土地上有1400多只老鼠。

长期超载过牧致草原退化,是鼠害的根本原因。

内蒙古草原上栖息着50多种鼠类,对草原形成大面积危害的地上栖息种类主要是布氏田鼠、长爪沙鼠、大沙鼠和草原鼢鼠。

害鼠不仅大肆啃食刚返青的牧草,严重阻碍牧草正常生长,极大减少了草场的生物单产,与牲畜形成争草之势,还因其盗洞行为严重,破坏土层结构和牧草根系,造成大面积草场退化、沙化,破坏草地生态平衡。

研究表明,草原植被覆盖度和植被高度是鼠类选择栖息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当植被达到一定高度时,即不适应鼠类栖息。由此可知,长期超载过牧导致草原退化,是引发鼠害的根本原因。

内蒙古草原工作站高级畜牧师、草原鼠害防治专家乔峰举例说:布氏田鼠一般生活在草被非常低矮、接近裸露的地方。在锡林郭勒盟,以前草长得很高,布氏田鼠只能生活在个别的窄小地区。但是,由于近年连续干旱,草场严重退化,这种田鼠成了重要害鼠,不仅吃草,而且挖掘洞穴,更加剧了草原沙化。

而草原极度沙化又为长爪沙鼠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和繁殖条件,长爪沙鼠的一个洞系就可挖出成吨的沙土。这些沙土是扬沙的材料,短期内就能造成草原沙漠化。

与此同时,捕食鼠类的天敌减少,使鼠类更加泛滥。

据了解,天敌动物虽然不能彻底消灭鼠害,但在正常年份,它们和鼠类的数量比保持着相对稳定。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尤其是农药的广泛使用,再加上乱捕滥杀天敌动物,鼠类的许多天敌逐年减少,从而为鼠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