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修复是破解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和建设美丽海洋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必要环节,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产品的重要手段,那么海洋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有什么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一、缺乏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根据2018年公布的陆源入海污染源排查初步结果,全国共有9600个陆源入海污染源,其中包括入海河流740余条、入海排污口7500余个、排涝泄洪口1350余个;海洋督察情况显示,江苏省陆源入海污染物占海洋污染物总量的85%以上。由此可见,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破坏和海水质量下降的污染物主要来自陆源排污。但从已编制的涉海整治修复规划看,国家层面仅出台《全国生态岛礁工程“十三五”规划》,地方层面出台《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规划》和《海岸线整治修复3年行动方案》等,均没有很好地体现陆海统筹的理念,也没有从系统修复的角度统筹编制行政区内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已实施的海湾整治修复项目中,大部分简单地采取岸线整治和湿地恢复等措施,而没有采取陆源污染治理和海湾综合整治相结合的模式。此外,部分项目由于前期论证不足,没有形成可直接进入操作层面的实施方案,导致项目实施进展缓慢。

二、尚未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

海洋督察情况显示,地方政府承诺投入的部分项目配套资金并没有匹配到位,导致项目实施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总体上看,目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仍未理顺,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尚未建立资金筹措长效机制,也未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其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

①地方财政面临较大压力,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来源;

②缺乏金融政策支持,没有建立投融资公共平台,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不高;

③没有建立生态修复利益共享机制,不能有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三、海洋自然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不足

据统计,2010—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的海岛整治修复项目中涉及的12大类、128小类的工程类型中,岸线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淡水资源保护和污水防治等人工修复手段占比高达70%,其中仅基础设施建设占比就高达21%。在已实施的涉及海岸修复工程的整治修复项目中,多为人工岸段建设,未能充分体现生态化建设要求,施工方法和技术工艺落后,生态化效果不明显。此外,缺乏对生态系统问题的准确界定,对海岸冲淤等环境问题的机制研究不足,导致对各种退化程度不同的海洋生态系统,没有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手段,整治修复未能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