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7月16日,工商银行银证系统发生故障。券商透露的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近9成开展经纪业务的证券公司被卷入其中。此次故障涉及2000多名投资者、80多家证券公司、涉及金额约9000万元。

工商银行银证系统故障事件梳理

“我们公司是当天下午接到客户投诉后发现出问题的,那时还是交易时间,客户想转进资金买入股票却发现系统仅显示‘已报’,一直没有显示成功,资金迟迟没有到账无法进行交易。”一家券商负责结算的工作人员王先生(化名)证实,“当时就联系了工行当地分行,工行反馈是局部问题。”

不久后,他发现问题比想象的复杂。陆陆续续有多个客户联系营业部,提出不管是从工行账户转入资金到证券账户,还是从证券账户转出资金到工行账户都失败了,而且这些营业部并不集中在一个区域。“随后我就接到了同行的询问信息,证券公司里做结算的工作人员大多认识并建了微信群。7月16日下午大家都纷纷在群里询问还有哪些公司出现了工行转账故障,当时我就吓了一跳,波及的公司大大小小,初步看起来就有几十家。”

当天收盘后,事件还在发酵。多家证券公司人士表示,16日下午4点,银行向证券公司下发第三方存管银证转账对账文件进行轧账——这正是一直以来正常清算的时间。此时,有证券公司“感觉大数基本对得上,但有少量的掉账”。而按照三方存管规定签署的存管合同,轧账出现问题时需以银行数据为准,加之问题笔数和金额较少,证券公司选择调整自己的数据并在当天将轧账结果按照流程上报给相关登记结算部门、交易所、投保基金和银行。

在绝大部分券商已经完成清算后,一份新的对账数据在16日晚11点后发到了各家证券公司的邮箱。17日凌晨3点,部分发现新对账数据的券商连夜对账,并从工行工作人员处获得口头确认,应该以第二次发送的对账文件为准。17日早上6:40左右,工行再次发送第二次银证转账对账文件,并于当日下午发邮件给各证券公司,要求各证券公司以第二次发送的银证转账对账文件进行轧账,此时大部分证券公司已无法重新进行清算,被迫据此数据进行手工调账。

8月26日,工行在回应本报记者采访时确认,7月16日系统出现异常。事件发生后,工行迅速定位故障设备,由热备设备实施接管,并与相关证券公司保持密切联系,按照约定的疑账处理流程,积极配合证券公司进行账务核对和调整工作。

“从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6点多,工行接连给我们发邮件,但除了系统发送邮件外,我们负责后台结算的工作人员既没有接到电话通知,也没有收到短信提醒。据我了解,不少证券公司是到了17日上班之后才看到邮件,而且发现新对账单中出现问题的账户数据远远大于16日下午4点的对账数据。”王先生说。

7月17日上班后,针对头一天的故障,工行总行向各大券商发出了情况说明,并请各分行转发。一些区域性券商表示,直到20日后,才收到这份说明。

工行对16日事件进行了解释:“7月16日我行银证系统前置所连一台网络设备发生硬件故障,由热备网络设备快速接管,热备切换期间发生部分银证转账交易单边账现象。因日间网络故障时银证系统数据恢复异常,导致当日16:10许首批生成的日终对账文件中缺少了部分日间单边账信息。我行发现此问题后进行应急处理,于当日23:30许重新生成正确对账文件发送给贵司,请贵司按照正确文件进行账务处理。”

工行银证系统故障事件反映的问题

2007年10月,银监会专门就银证转账业务中的“单边账”问题发出风险提示,指出商业银行应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从保护客户合法权益角度出发,切实有效解决银证转账业务中的“单边账”问题。

7·16事件的爆发更加让这一系统问题不容忽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7·16事件起码反映了目前银证系统合作存在的四大问题:

一是应急措施不到位,处理方式不对等。出现事故后,银行接到证券公司报错信息时应尽快和证券公司沟通、采取补救措施,事后发布新的对账数据更应该及时主动通知证券公司。

二是目前运行的三方存管系统多数是2007年开始投入运转的。运行7年来,银行的系统和软件只进行了小修小补,没有大的升级换代,如不正视这一问题,随着证券公司创新产品的多样化,银行会更加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需要。

三是在三方存管的框架下,银行与证券公司签署的合作协议均规定对账数据应以银行为准,没有给证券公司留下申诉和辩解的机会,这造成了证券公司被迫接受银行单边账的问题,使得风险更容易转嫁到证券公司和投资者身上来。有证券公司认为,工行之所以认为并未造成投资者和券商损失,正是依据了这一条款,把皮球踢给了证券公司。

四是如何规避类似事件导致的系统性风险。7.16事件发生的时间并非转账高峰期,涉及的金额有限,如故障发生恰好遇上大额转账,按照规定证券公司必须及时交收、银行又没有及时作出反应时会容易触发风险传递,如何规避这一风险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