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如何编一个以上的问题?

应该采用编一个以上问题的方法。它应该有明确的目的、目标和计划。它不应该为了编造更多的问题而编造更多的问题。下面是一个例子。

(1)为了培养逆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将顺利解决的问题转化为逆向思维问题。

例1:三年级学生需要种植40棵树,其中25棵树已经被种植了。还有多少?

这是解决方案的主题。列类型:

40-25=15(树)

例2:三年级学生已经种了25棵树。40棵树还不够多吗?

当面临这个问题时,人们经常这样想:25棵树加上多少棵树等于40?然后,反过来想:40个中去掉25个是你想要的数字。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话题。列类型:

40-25=15(树)

例3:三年级学生种了25棵树,四年级学生一共种了40棵树。四年级学生种了多少棵树?

这个问题被称为两个数的和以及一个加数到另一个加数的计算。这是一个反问题。公式仍然是:

40-25=15(树)。

(2)一组主题,旨在阐明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一些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6(1)班有24名男生,女生比男生少4名,有多少女生?

这个问题知道大的数字和小的数字。找出较小的数字,用减法。列类型:24-4 = 20(人)

例2:6(1)班有24名男生,比女生多4名。有多少女孩?

这个问题仍然被认为是一个大的数字,解决的是一个小的数字,应该通过减法来计算。列类型:24-4=20(人)

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中有“不止……”的话,很容易想到加法。这要求我们澄清数量关系,特别是“谁比谁多”。不要受个别单词的影响。

例3:6(1)班有20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多4名,有多少男生?

这个问题不仅知道较小的数,还知道较大的数大于十进制数。找出较大的数字,用加法来计算。列类型:

20+4 = 24(人)

例4:6(1)班有20名女生,比男生少4名。有多少男孩?

这个问题仍然被认为是一个小问题。要找到一个大的数,应该使用加法。列类型:

20+4 = 24(人)

然而,如果在这个问题中有“小于……”的话,很容易想到减法。我们必须确保“谁少于谁”意味着较小的数字少于较大的数字,并且寻求较大的数字。当然,我们必须使用加法。

(3)将分散的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下面是一组分数乘除应用题的例子,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认知结构,进一步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提高解题能力。

例1:计划修建一条20公里长的公路。它已经建了15公里。它完成了多少百分比?

例2:计划修建一条20公里长的公路。75%的道路已经建成。已经建了多少公里?

20× 75% = 15 (km)

例3:计划修建一条公路。它已经建成15公里,正好是总长度的75%。这条路有多少公里?

15 ÷ 75% = 20 (km)

例4:计划修建一条20公里长的公路。75%的道路已经建成。还有多少公里要建?

20× (1-75%) = 5(公里)

例5:一条道路计划修复,其中75%已经修复,还有5公里。这条路的总长度是多少公里?

5 ÷ 1-75% = 20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