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岛珊瑚修复遗址的黄辉(左)

北斗网络卫星发射,体细胞克隆猴培养成功,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临床开发成功,单染色体真核细胞首次问世,科学仪器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使用……2018年,中国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上取得突破,走在世界前列。从漠河以北到海南以南,从青藏高原到东海沿岸,科学家们一直活跃在我们祖国的辽阔土地上。

在九月寒冷的冬天,国家图书馆的艺术中心温暖而密集。近日,中国科学院数十个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见证“2018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奖的诞生。六位科技专家、两个科研创新团队和一批当代人民科学家几十年来扎根于科学研究前沿,坚持“全心全意只做一件事”的信念,为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源创新:攀登科学高峰

作为中国数学领域的后起之秀,田甜第一次为伯杰和斯维内顿-戴尔(BSD)的“千年问题”猜想提供了线索,在整个数学领域引起了轰动。国际同行将他的工作评为“仅次于陈景润的中国最佳工作”。

思考是数学家的工作方法之一,也是随时随地思考的学者。他回忆说,在2012年获得“同余项问题(BSD猜想)”的关键线索之前,他正准备去图书馆看书。就在椅子拉开准备坐下的时候,窗外的阳光洒在了头上,这个困扰了很久的问题突然产生了灵感。

“数学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在你努力思考和学习之后,也许你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找到答案。”菲尔德说,“我不是天才,我能坚持到今天主要是因为我内心的兴趣和坚持不懈的探索。”

青年科学家陈·获得“年度创新人物”称号。何是中国科技大学青年班的研究员,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芯片的开发者之一。寒武纪智能处理能源效率“秒杀”传统芯片,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计算效率。科学杂志称其为该领域国际公认的领导者和先锋。

在外人看来,陈是个老是偷工减料的天才。对此,他说,“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必须努力实现“弯道超车”谈到成功之路,他说兴趣对他自己有很大的影响。童年时,他的父母非常重视培养他的好奇心。对孩子来说,兴趣比方向更重要。

坚持第一心:写关于祖国的论文

1997年,从苏联留学归来的李新荣放弃了留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机会,回到了以“草方格”治沙闻名的西北沙坡头站。这已经扎根20多年了。

一块块精致的“草方格”成功抵御了“桀骜不驯”的腾格里沙漠入侵,结束了“沙子威胁撤退”的长期困境。近年来,他率先开展了生物结皮的生态和水文功能研究,开展了人工栽培和定植技术研究,大大缩短了生物结皮的形成时间,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

“我们从事野外生态学研究,这不同于实验室研究。这篇论文不仅应该发表在杂志上,而且应该写在广阔的土地上。”自然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知识无处不在”...这些是李新荣经常对学生说的话。正是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勤奋无私的精神,使团队始终扎根于沙漠,愿意默默奉献。今后,李新荣和他的团队将一如既往地以不忘您的首创精神,继续推进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真正的扶贫”的曾富平也获得了“年度先锋”的称号。曾富平回忆说,1994年他第一次来到广西环江县时,对当地所有的贫瘠条件感到震惊,并开始了20多年的科技扶贫生活。

24年来,曾富平始终坚持走在扶贫开发的第一线。他成功建立了全国首个生态移民扶贫试验区,带领团队在石漠化治理和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方面开启了新的里程碑。他建立了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区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不足9226元增加到2016年的9226元。生活水平已经超过了周围地区的平均水平。

广西环江县作为典型的石漠化贫困地区,其科技扶贫成果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扶贫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今后,我们将积极探索科技扶贫项目,继续努力解决喀斯特山区的扶贫致富问题谈到未来的计划,曾富平的内心仍然关心贫困地区的人们。

无私奉献:坚持、坚持和对美好生活的诠释

天空中没有鸟,地上没有草,一天有四季,风把盐和沙吹走了这是对青海柴达木盆地恶劣环境的生动描述。

32年前,为了开发我国稀缺的化工原料,北京化工大学的毕业生王敏自告奋勇来到青海盐湖,开始了她对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开始了她在沙漠、盐碱和黄土中的生活。

翻越高山,穿越戈壁沙漠,露宿街头...这几乎是王民团队收集基础数据的常态。王敏团队用了近8年时间,创造性地解决了世界范围内高镁锂比盐湖提锂问题,实现了碧波1000吨盐湖提锂项目的投产。研究人员喝了腐烂的盐鼠水,吃了“盐鼠味”米饭,忍受了风霜的寂寞,真正享受了戈壁的壮丽景色。

美丽的女科学家黄辉和王敏一起上台接受“年度感动人”奖。珊瑚是朋友,虾和贝类是伙伴...她已经潜水近30年,对中国广阔的东南海域进行了科学考察。在中国,她第一次培育了人工珊瑚。目前,黄辉已在西沙群岛和南海南部建立了300亩珊瑚礁恢复示范区,可培育4万个珊瑚分支。

黄辉自1996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珊瑚生物学和珊瑚礁生态学研究。她在科研岗位上严谨求实,多次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引领和推动了珊瑚礁生态研究的发展。她不愧为“珊瑚美人”。

加强前进:一起写家和国家的感觉

20多年来,世界上许多顶级实验室都试图攻克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这一世界难题,但都失败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体细胞克隆猴子小组坚决接受了挑战。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他们于2017年底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猴子。这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用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抢占了国际脑科学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由孙强领导的团队在江苏省苏州的一个荒岛上开始了这项实验。与国外相比,这个项目的初始阶段没有任何优势,但有价值的是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接受《人民日报在线》采访时,孙强说他对实验过程中的“失败”印象最深。在过去的五年里,这个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是他们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朝着科学研究的目标冲刺。此外,研究人员和兽医相互信任,并且一直在一起工作。只有这样,团队才能成功。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村党支部书记孙代表党接受了“年度团队”奖。自201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已派出9个小组,共116名干部到新疆和莫玉贤的6个村庄工作,这两个村庄是中国最贫穷、最难维持稳定的地区。它引进了帮助穷人的科技项目,还开展了普通话培训、国内法律解释、政策宣传和建立法律制度。

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支局近1/3的党员干部目前在村里工作,形成了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伍”。在过去的几年里,莫玉贤的农村地区的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个村庄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每周一早上,所有村民都要升国旗、唱国歌,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他们热衷于学习普通话,积极参与科普教育和体育活动。

「未来,民安队亦会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解决贫穷问题。一是优化科研项目布局,探索引进产业。第二是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的投资。三是始终把思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谈到团队对南疆村庄的支持计划,孙郑文说。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