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方将于每天下午5: 30前到家。迟到1小时罚款10元。如果你在一周内准时回家,奖励两罐或一瓶啤酒。”大约20年前,74岁的彭士禄和他的孙女“甲方”签订了这样一份“合同”。彭士禄是中国核电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他是中国核潜艇的第一任总设计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仍然早退晚归。他非常忙。他的孙女对此很不满意。

在发展核潜艇的过程中,是否建造陆基模型反应堆引起了一些争议。反对者认为建造陆基反应堆是浪费金钱,并将推迟核潜艇的发射。彭士禄认为核潜艇的设计非常复杂。潜艇上密密麻麻地塞满了管子,空间非常狭窄。潜艇建造后,必须修理和维护。万一设备不适合潜艇,把它拉下来挂在外面会造成更大的损害。因此,他敦促建造陆基模型桩,但建议不要做得太多。后来的实践证明,陆基模式反应堆在核潜艇的建造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出于安全原因,当陆上模式反应堆刚刚启动进行测试时,控制机构设置了10个制动信号。结果,棒从反应堆中掉出,反应堆自动停止。经过和其他同志的研究,彭士禄终于找到了原因。他说:“我们违反了辩证法。事情肯定会变得相互对立。太安全是不安全的。”为此,彭士禄果断切断了六个刹车信号。不管有多幸运,在测试过程中棍子最终没有掉下来,而且控制机制非常聪明。

在测试过程中,有几个人曾经向军事管理委员会主任抱怨说,彭士禄开发的模型不能完全使用,但最多只能使用70%。军事管理委员会主任一听,非常着急。一个电话把彭士禄叫到他的办公室。彭士禄说:“别担心,导演,我保证不仅要开到100%,还要开到120%。但现在不是争论的时候,所以赶快做实验,不要停下来!”看到彭士禄的勇气,军事管理委员会主任说:“好吧,听你的!”最后,120%的功率已经实现。

在工作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在决策中投了无数的枪,赢得了“彭拍板”的美誉。他回忆道:“当时争论太多了。我说,‘不要制造任何噪音,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会签字。顺便说一下,成就属于每个人;不,我来负责。”“有了七点把握,彭士禄将做出最后决定。剩下的三点将在实践中解决,他认为这比无休止的辩论更有效。

轮廓

彭士禄,革命烈士彭排的儿子,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1958年在莫斯科电力学院主修核能。回国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开始从事核能研究。1963年,他担任第七研究所(中国船舶研究设计院)核电研究所副总工程师。1965年,他被调到核工业部第二研究所第二部门担任副总工程师。1967年6月至1971年6月,他担任核潜艇陆上模式反应堆基地副总工程师。1971年6月至1973年5月,他担任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从1973年起,他担任第七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随后,他担任第六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1983年调任水电部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的前期工作。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标题:彭士禄:敢于决策的核潜艇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