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闭幕。第十三届CPPCC国家教育、科学、卫生和体育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应邀在会前为CPPCC国家委员会成员做了题为“把握生物医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的学习讲座。

“抓住生物医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这一主题,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物医学技术领域科技创新论述的深入阐述:“抓住和利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机遇,不能等待、观望、懈怠。”

“随着基因检测、靶向治疗等技术引领着从经验医学向精密医学的转变,生物医学技术的研发已成为科技创新的热点领域。”曹雪涛说,近年来,人类对生物技术的掌握经历了尖端技术的颠覆性扩展和革命性延伸,为生物医学工作者提供了重大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历史机遇。

为了让与会者认识到生物医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曹雪涛概述了新兴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如基因编辑、干细胞和组织再生、生命组织学、单细胞测序技术、合成生物学、免疫疗法等。曹雪涛说,生物医学高新技术的这些重大突破提高了人类理解和分析生命的能力,并将生物医学研究推向精确、量化和可视化。

新技术引发了一场新的革命。生物医学技术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基于这两个判断,许多国家都重视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并将其纳入重要的战略部署。

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和健康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物制药技术也面临着新的变化。中国在基础研究、生物医学技术创新和跨学科整合方面的突破,进一步增强了生物医学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中国的生物医学技术仍然受到不同的“制约”。

“来源创新”是曹雪涛最关心的问题,他深入从事基础研究。他说,中国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原创药物和领先的医疗技术。此外,在临床转化方面,转化主体缺乏有影响力的国际大公司、重量级机构、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时代和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要求,中国的生物医学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加强自主创新,突出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我国生物医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曹雪涛说。

针对如何把握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机遇,曹雪涛从机制保障、技术突破、产品定位、人才引进、需求引导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他指出,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构建国家医药卫生创新体系。以突破医学关键技术为重点,构建独立保障体系;以生产主要药品为导向,培育世界级制药企业;依靠引进一流人才,融入全球医疗创新体系。围绕人类医药卫生的重大需求,坚持自主创新和生物安全的底线,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牢牢把握新时代发展的战略机遇,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及相关产业将形成科技突破和创新更多的高技术生产力,稳步推进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健康和生活水平,为实现两个100年目标、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