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科学部协调宣传部主办的“科学麻辣烫”科学沙龙在北京举行。沙龙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科技成果回顾与展望”为主题,探讨中国人从“饱饭”到“美食”巨大转变背后的科技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在会上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科技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贡献接近60%。

农业科技继续进步。

中国大约有4.5亿亩水稻,产量为46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以大米为例,万建民表示,目前中国大米产量居世界第一。

为什么你有这么好的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水稻科学领域的两大进步。

据万建民说,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利用矮秆基因将水稻的高度从1.69米降低到80到100厘米,使水稻更抗倒伏,从而提高产量。第二次,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进行了水稻杂交育种,利用另一个基因进一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万建民表示,中国水稻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将传统育种技术与基因组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相结合。他坚信,未来中国科学家将挖掘出新的水稻基因,并继续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不可低估的是,育种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种质资源的支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说,国家种质资源库建立了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保存了50多万份种质资源,是世界第二大种质资源库。约80%的种质资源来自中国,其余20%来自国际。

“下一步是加强从世界各地收集更多的种质资源,为育种服务,同时加强保护工作。”刘春明表示,现有的国家种质资源库建于1986年,设计容量为40万种质资源。目前,它的存储容量已超过50万,远远超过了它的容量。新的国家种质资源库的建设于今年2月正式启动。新的种质资源库建成后,种质资源的储存量将达到150万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种质资源库。

国际合作从来不是从零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说。

梅表示,目前中国已与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从国外引进了大约2000项先进的农业科技。近年来,中国的农业科技逐渐走出国门,进入许多发展中国家,帮助当地生产发展。

此外,中国农业科技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些国际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离不开中国科学家的参与。

梅认为,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中国农业科技的未来任务仍然相当艰巨。纵观全国,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一个地方”,即中国应该在一些必须进行战略性竞争的基础科学和尖端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并抢占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第二个关键词是“自我控制”。中国的许多核心和关键技术领域仍然被他人控制,农业领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需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第三个关键词是“从支持到引领”,即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到引领农业和农村发展,我国农业应用科学领域要进行全方位创新,用创新引领农业科学进步。

“我个人的判断是,如果中国农业科技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三个关键词,同时塑造一个具有国际循环和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生态,我们将在2035年至2050年进入科技强国的过程中,成为世界农业科技领域的科学中心之一。”梅徐戎说。

——原标题:解决好三个关键词,中国将成为世界农业科技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