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也不容忽视。早在商朝(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中国就已经使用十进制记数法,并拥有画圆和直角的工具。春秋末期(公元前770-476年)的《孙子兵法》中记载了乘法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的《荀子大纲》和其他书籍中也记载了乘法表。在《墨经》中,提到了几何的点、线、平面、正方形、圆甚至极限和变量的概念。

从秦朝到南北朝,中国在数学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秦汉时期,他完成了十部著名的算学著作:《周璧suan经》、《九章算术》、《海岛suan经》、《五曹suan经》、《孙子suan经》、《夏侯阳suan经》、《张秋俭suan经》、《吴经suan经》、《鸡骨蒜经》和《徐书》。隋唐时期,这些书被用作国子监数学的教科书。《算术九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章。它记录了平方根,平方根,一个变量的二次方程的解,并且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录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规则。它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极其深远,就像“几何元素”对西方数学发展的影响一样。《周易suan经》是一部从秦州到汉初的天文和数学知识的集大成者。这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数学有了新的发展。刘辉对《算术九章》中的所有问题都作了理论上的解释。他还发明了切圆技术,指出圆的周长等于无限增加的圆的内接多边形的长度之和。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祖冲之通过计算12288和24576边内切圆的长度和面积的方法,得到了圆周率的精确值,即3.141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