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芯片”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担忧。如何实现自主创新已经提上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核心技术是国家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找到正确的重心,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

一些人谴责中国人的“冲动”,他们热衷于带食物和分享旅行,并指责核心建筑投资不足。除了外卖和共享旅游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国民幸福的创新价值之外,对它们的重视和投资与创造“核心”之间并不矛盾。这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把不能创造“核心”的锅扔到外卖上是不合逻辑的。

事实上,半导体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然而,自主创新不能仅靠向土豪砸钱来实现,因为它仍然是一个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产业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各方面的能力来跟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坦言,从设计、制造到封装的芯片产业链很长,涉及的领域很广,尤其是经验积累。缺乏“核心”的现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需要耐心。例如,中国科学院Xi光学与机械服务研究所副研究员米勒表示,中国核心芯片产业链流程的难点之一在于纳米技术。“目前,国际上可实现的芯片批量生产的精度是10纳米,而中国可实现的精度是28纳米,还差两代人。此外,关键原材料和设备也是进口的。”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芯片制造已经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各种技术发展。构建“核心”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可能是一代人的事情。

在承认构建一个“核心”需要足够的时间之后,需要改变的是思考。过去,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时,人们会想到常用的产业政策和研究基金,它们本质上是补贴,属于扭曲市场因素价格和违反市场规律的计划经济思想。特别是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这种迫切的心理和成功突破的补贴很可能被利用。由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技术发展,获得补贴可能导致欺骗、虚假结果和再欺骗的恶性循环。震惊中国的韩信事件是一个典型的作弊丑闻。这是一个更严重的科研欺诈,但不是唯一的一个。如果补贴被用来鼓励科学研究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相当于给他们伪造的动机。

技术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靠喊口号来实现。要获得自主创新的“鸡蛋”,光盯着它是没有用的。你必须养好会下蛋的“鸡”。也就是说,与其将所有的资源和资金紧急投入到某个行业,期望快速产出和突破,不如认识到技术开发和创新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验基础,然后符合规律地创造自主创新所需的科研环境和创新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有效的产出——比自主创新更紧迫的是建立与自主创新相关的基础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遵循技术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的技术布局,择优选择,重点突破。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改善金融、税收、国际贸易、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环境,优化市场环境,更好地释放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具体来说,首先是改变对科学研究成果快速产出和确定性的极端追求,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一个开放和合作的环境,并为试错提供足够的空间。科学研究是一个从失败中不断尝试和学习经验以走向成功的过程。失败是唯一的出路,并不可耻。作为倪光南院士的助手,参与方舟碳谱研究与开发的研究员梁宁总结说,当方舟被击败时,对确定性的高度依赖将导致对确定性的盲目追求和过度管理,而创新和创造力则伴随着不确定性和失败。换句话说,科学研究需要容错机制。

其次,通过开放合作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非常重要。闭门造车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既然有先进的国际经验,开放合作、加强交流、引进人才都是积极的举措。对于国产芯片来说,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没有必要坚持所有的配件都是国产的。在全球化背景下,英、法、德等发达国家也依赖国际分工,而不是追求一棵完整的技术树。

此外,还必须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以便研究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以前,研究人员在行政事务上浪费了大量精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报销制度。研究生做得最多的是帮助导师找到发票并寄出发票。2016年,出台了相关改革措施,希望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奏效。

在中国,比“核心”更缺乏的是良好的“核心”生态。只有转变思维,接受技术发展的真实规律,理顺机制,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生态,中国才能走向“核心”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