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它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偏远山区,但被称为“中国之眼”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一直备受关注。长期从事脉冲星相关研究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教授徐仁新,一直关注着FAST的新趋势。

“今年4月,FAST通过了流程验收,并在试验基础上向国内天文学家开放。最近,它正准备建立一个运营和发展中心,这意味着它接近全面开放。”徐仁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从事天体物理学近30年的徐仁新非常清楚观测对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科学是基于经验的逻辑系统。从理论研究中得出的推论通常需要通过实验或观察来检验。“只有拥有一流的观测设备,我们才能在相关领域拥有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对理论研究更有信心。”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徐仁新还是北京大学天文学博士生。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老师,老一辈的天文学家,苦于缺乏先进的观测设备,无法获得第一手观测数据,难以在国际学术界取得非常有影响力的成果。

“当时,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科研投资都很有限。此外,天文学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研究领域,中国只有少数大型天文观测设备,更不用说国际竞争力了。”徐仁新回忆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只有60厘米的光学望远镜,2.16米的光学望远镜直到1990年才建成。

这台2.16米望远镜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它帮助中国科学家发现了新的超新星和类星体。然而,与此同时,美国已经拥有直径10米的光学望远镜,甚至发射到太空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直径也只有2.4米。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想象。

没有一流的观测设备和第一手的观测数据,相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几乎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是没有设备就没有发言权。与国际同行相比,你的发言权要小得多。”徐仁信说道。

在几代天文学家的呼吁下,国家不断加大对天文学领域的科技投入,并相继启动了几个重大观测设备项目的建设。

2008年,LAMOST建成,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大视场多目标光纤光谱观测设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2016年,FAST完成,它的到来使中国的望远镜在寻找新脉冲星方面实现了零突破。2017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眼”成功发射,使中国天文观测从地面观测跃升为天地联合观测。

“以FAST为例。与在脉冲星发现方面取得丰富成就的帕克斯望远镜相比,FAST具有更强的功能。在同等接收的情况下,FAST将在一分钟内观察采集数据的质量,Parks将需要观察大约10个小时。我们有理由期待FAST在未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徐仁信说道。

事实上,它不仅在天文学领域。近年来,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国在高能物理、生物、信息等领域相继启动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科学工程项目。在徐仁新看来,科技投入带来的科研“硬实力”的增强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在科学仪器的支持下,未来中国科学家在一些科学研究领域将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与此同时,大型科学项目在国家现代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战略作用。它们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溢出效应”。

徐仁新:我的科研得到了科学仪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