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普图书调查

日本的科普书籍出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注重质量,一丝不苟,强调科学。在过去的20到30年里,彩色印刷的普及使得科普出版物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普通书籍,还有各种类型的科普图书馆、书籍、翻译、插图、地图、百科全书、主要部门、儿童书籍、音像出版物等。日本演讲俱乐部有一句豪言壮语:“让每个人口袋里都有一本科普书”。

日本杰出的科普作家、翻译家和画家频繁出现,如当代日本著名科普作家木村、科普作家山本、科普翻译作家水谷手、科普作家兼天体摄影师藤井幸雄、科普艺术家川崎彰等。日本出版的科普书籍种类繁多,种类繁多,重要书籍版本众多。

日本还培养了一批高产、高质量、高水平、极具感染力的科普作家。比如,专攻物理学科的杜竹卓,写过《有趣的物理学》、《四维世界》、《麦克斯韦的妖精》、《测不准原理》、《时间机器》、《空间真的是弯曲的吗》、《什么是场》、《从大爆炸到银河铁路》、《十岁儿童的相对论》等著作。他优雅的写作和感人的情节能吸引各行各业的读者,在某些地方超过阿西莫夫的同类作品。汤川秀树和长崎一郎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但他们都喜欢写科普书。例如,汤川的《看不见的物质》、《物理学讲义》、《最近的物质观》、赵勇的《镜中的物理学》和《什么是物理学》前后重印了13次。后者在1979年被评为颜博书店的畅销书。

数字出版市场是近年来日本出版业的一个热点领域,增长速度很快。在数字出版中,手机无线出版所占比例较大,远远超过以个人电脑为用户终端的有线互联网出版。2008年,日本手机出版业达到402亿日元(约26.8亿元人民币),占当年日本数字出版市场的86%。然而,有线网络出版呈现下降趋势。

从出版领域来看,日本的数字出版主要集中在漫画、小说、相册和时尚杂志四个领域。其中,漫画出版已经成为数字出版市场的主导分支产业。80%以上的数字出版物是漫画,科学漫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日本科普书籍形态特征分析

书籍的形式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如书籍是否原创、书籍的风格、其人物的风格、书籍的装帧形式等。这项调查主要收集关于书籍编辑状况的信息,不管是丛书、文学还是非文学形式,也不管是彩色印刷。这200本样本书籍是从日本书店和图书馆的抽样调查中挑选出来的,还有日本亚马逊网站上出售的科普书籍,这些书籍在日语中被称为“科学书籍”。样书主要是过去两年出版的科普书籍和出版物,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由于本次调查中的科普出版物是科普书籍,因此本次调查不包括期刊和杂志。

1.科普图书的编辑现状

图书的编辑地位主要包括原创、翻译、编辑、汇编等。在调查的200本日本科普书籍中,原创科普书籍占71%,排名第一。二是科普图书的编纂,占21%;通过翻译或版权进口的外国科普图书占8%。

2.科普书籍的系列形式

科普书籍广泛出版系列。在200本科普书籍中,54%以系列的形式出现,46%以非系列的形式出现。

3.科普书籍的文体形式

科普图书的风格是分析科普图书特点的一个重要视角。风格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概念。这项调查仅区分科普书籍与文学表达和非文学表达。

来自200本科普书籍的信息显示,非文学表达形式是科普书籍的主要风格。文学形式和非文学形式的比例分别为72%和28%,科普读物中的非文学表达形式几乎是文学形式的三倍。

4.科普书籍的印刷形式

书籍的印刷形式也可以从许多角度来看。本次调查主要关注科普书籍的颜色,分为“黑白”、“彩色集合”、“彩色页面”和“全彩色”。

来自200本科普书籍的信息显示,大多数科普书籍都是全彩色印刷的,占总数的58%。黑白印刷占22%,彩色印刷占17%,其中彩色印刷占3%。绝大多数面向青少年的科普书籍都是用全彩色精装铜版印刷的。作者还看到了专为方便图书馆收藏而设计的硬壳版本,封底印有“图书馆收藏专用”字样。

总的来说,日本经济实力雄厚,国民的科学素质也很高。它已经有了一个学习型国家的氛围。在此背景下,日本科普书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有大量像地图这样的科普书籍。日语单词“鉴”的意思是“示范、举例、参考”,而“鉴”是指说明和示范。这种编译方法直观、生动、有趣。日本作为卡通王国的优势不言而喻。此外,摄影行业的发展也是图画书发展的原因。日本有2000多个摄影组织,包括国家专业摄影组织和业余摄影组织。其中,自然科学摄影协会拥有400名会员,为目录图书的图片资源提供了丰富而专业的素材库。

第二,科普书籍的原创比例相对较高。在日本,个人作者不是科普书籍创作群体的主流。相反,日本有许多编辑公司。这些公司,无论大小,都招募了经验丰富的科学编辑和设计师,成为科普书籍创作的主力军。研究者、医生、记者、教师甚至家庭主妇等个人创造者可以授权编辑公司编辑和处理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创新。此外,各种科学组织和媒体也有能力创作科普书籍,包括官方和非政府研究机构、协会组织、报刊编辑部等。例如,空间科学研究音乐部、读卖新闻科学部和科学博物馆都是科普作者。

第三,主题广泛,易于提炼。日本的科普书籍主题极其丰富,可以说包罗万象。在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和实用技术领域,日本的科普书籍在关注广泛主题的同时,也在向深度和精细化发展。一个主题可以扩展到n个子主题,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连续书写。这种以辐射为基础的主题的结果是使关于这一主题的科普话语全面、清晰和透彻。在筑波大学的书店里,作者曾经注意到有近20种以“野鸟”为主题的科普书籍。他们的“科普”作品是从名称、插图、观察、摄影等角度发展而来的。他们的精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由于其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类似主题和重复内容的现象。

第四,写作规范严谨,科学。日本科普图书的目录分类专业、系统、精细。例如,秋本六月二日写的科普书《不可忽视的航空旅行知识》就使用了问答汇编的方法来研究诸如“为什么客机的窗户这么小”和“为什么机长和副驾驶的包裹不一样”这样的好问题。在描述客机卫生间的工作原理时,作者用“飞机上的排泄物是否会散落在空中”的问题来引发叙述,使人感到有趣,充满生活气息。此外,日本科普书籍是精心编写的,其中许多附有参考资料,但这一项目在中国科普书籍中并未发现。

第五,印刷精美的书籍有很高比例的全彩书籍。阅读日本科普书籍通常会给你带来阅读时尚精致杂志的乐趣。光滑的铜版纸和精美的照片插图使人们享受视觉盛宴并获得科学知识。日本相关学者指出日本科普书籍制作精美的原因,指出日本科普作家和设计师共同参与创作过程,紧密的合作使得产品不断优化,精品频频出现。

Iii .灵感和建议

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在科普创作和出版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从近年来中国图书的出版和销售情况来看,科普图书市场整体上正在变冷。据核心数据库统计,2013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1812种,其中儿童科普图书占全年新书总量的不到1%,总体比例较小。

科普书籍的形式存在许多问题,如主题相同、同质化明显等。内容太晦涩,不太受欢迎。内容表达过于程式化。这种安排太死板了。导入版本的比例太高。

从中国科普创作团队的角度来看,它也面临着“绿色与黄色”的困境。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线工作者不愿意写科普文章。诚然,这也与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有关,因为科普作品不包括在科研成果中。另一个写作的尴尬是我想写,但是我的写作跟不上我的表达。因此,相对较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面向公众的科普作品。

如何改善科学研究和科普创作之间的“两张皮”的困境?日本科普创作的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即科研学者提出创意,然后授权编辑公司,再由专门的科技编辑组织写作,形成专业的写作运作。然而,日本的科普编辑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链,而中国目前缺乏这样的专业编辑公司。如果这个行业要向专业化发展,就必须有高度专业化的人才。例如,英国长期以来就有专门识别和审查书籍颜色的编辑,负责颜色检查的编辑甚至在编辑中收入最高。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断调整,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科普图书编辑市场期待一个新的系统。在此期间,这个机会可能值得我们关注。

日本的数字出版市场也领先于中国。其整体发展趋于合理和平稳。标准化和标准化也在不断加强。多元化和国际化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将科普出版纸媒与数字化发展趋势相结合,也需要借鉴日本的出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