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长期滥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和超级细菌数量的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将细菌耐药性列为本世纪人类在卫生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耐药细菌感染。其中,环境是细菌耐药性传播的重要媒介,而过去很少考虑空气传播。

主题为“环境中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传播与控制”的第657届香山科学大会近日在北京召开。来自37个研究机构的学者讨论了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的来源和危害。他们认为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对人类和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澄清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的来源清单成为当务之急。优先控制病原体的清单可以从医院、畜牧业、抗生素生产企业和污水处理厂进行协调。重点是微生物在选择压力下的反应,以及耐药菌和耐药基因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重要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的研究。

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引领着新污染物的清单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17年前沿报告指出,抗生素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据估计,到2030年,畜牧业中抗生素的使用将增加67%,水产养殖中使用的抗生素的75%将释放到周围的水环境中。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也在不断发展和增加,受感染人群面临更大的死亡风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列为六种新型环境污染物中的第一种。

研究发现,人和牲畜将通过空气、食物和水与更多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接触而被感染,增加了在卫生和医疗保健中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风险。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耐药基因可能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从环境宿主细菌转移到致病细菌或从致病细菌转移到环境中的主要宿主细菌,使得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作为香山会议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北京大学的生茂教授告诉《科学技术日报》,空气中的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在过去是盲点,而且以前未被证实对公众健康和健康构成威胁。呼吸道感染是细菌获取耐药基因的重要来源,约占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耐药基因的50%。最近的研究发现,呼吸系统和其他耐药病原体如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呼吸传播,加速了耐药基因在环境中的传播速度,对未来的医疗保健提出了巨大挑战,而空气是未来需要预防和控制的重要传播媒介。

对他们来自哪里和去了哪里的全面调查。

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强调:“对于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来源,医院是关键。对各类医院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它们的用途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耐药细菌和基因,然后研究它们向环境中扩展的可能性;另一个来源是制药厂,它跟踪制药厂的废水以了解受影响的地区。养禽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选择不同的抗生素使用、气候和地理环境来评估农场的周围环境。抗生素在不同作物中的使用也不同,它如何影响周围环境也值得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环境研究所教授应广国的研究表明,六年前,中国的抗生素使用量达到16.2万吨,其中52%用于动物,48%用于人类。

“大肠杆菌可携带多粘菌素耐药性基因mcr-1,该基因已从上游养鸡场沿养鸡生产链传播到超市,这表明多粘菌素作为抗菌生长促进剂在家禽工业中的大量和广泛使用可能是耐药性基因广泛存在的主要原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性基因blaNDM,尽管在上游饲养场是阴性的,但在鸡、鸟、狗、苍蝇甚至由饲养员携带的大肠杆菌中有非常高的阳性率。这些事实表明,不同的耐药基因在鸡的繁殖链中有不同的传播方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沈建忠说。

生茂团队的研究还发现,在高度污染和潮湿的大气环境中,如北京雾天,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布拉特姆被发现是耐药基因中最丰富的亚型。晚上8点左右,与多重耐药相关的NDM-1耐药基因有时高达高度污染空气中耐药基因相对总量的70%。

香港大学的张彤教授说:“目前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耐药性,应该建立一个协调行动的平台。尤其是抗生素的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难题。目前不可能放弃抗生素的使用。然而,人们必须认识到抗生素的滥用将导致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的传播,而且很可能在未来将没有可用的药物。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缓抗药性的发展。抗生素、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来源分析和清查调查需要采用多种手段,选择典型系统进行综合调查,并注意不同的介质和来源,包括水土气、养殖环境和医院等。研究耐药细菌在不同选择压力下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环境中常用的指示生物外,还应注意致病菌。环境、医疗、畜牧等领域需要协调制定优先控制清单;此外,需要利用现有的处理技术,优先控制主要污染源。”

共同寻找耐药基因的阻断策略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研究员吴永宁说,中国生产的抗生素占全球的50%以上。抗生素最大的问题是研发速度跟不上耐药性的速度。在这个过程中,加速抗生素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对于医疗层面上健康和环境风险之间的连接点,有必要了解环境中的哪些潜在病原体携带哪些抗性基因。例如,细菌携带抗性基因并持续繁殖,但环境条件如何影响它们的繁殖和传播,以及环境中的其他污染物如何诱导抗性基因的产生和传播仍然不清楚。另一个巨大的挑战是,一旦这种细菌产生耐药性并繁殖,环境条件会对其扩增产生何种影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员朱永冠说。

虽然有一些基础研究和数据,但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对环境中耐药基因的成因、来源、迁移和命运仍然没有全面深入的科学研究,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仍然缺乏基本框架和模型。此外,有必要对控制和阻断策略及实施方案进行全面考虑和讨论,以减少并最终阻断抗生素和耐药基因的环境排放。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李向东认为,来源分析是为了触及家庭背景并找到关键点。无论抗生素的作用是否被夸大,如何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以及如何向政府提供一些决策报告,我们都需要在更广的范围内找出对健康的影响。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史晓明建议,应对典型气候区进行系统分析,包括环境污染、动物和人体,并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调查。

“当务之急是了解我国耐药菌和耐药基因污染的情况,以便不要谈得太多,还要实事求是,重视科学数据,加强对传播机制、环境过程、生物可利用性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对健康危害的研究是最重要的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说。与会专家学者还一致呼吁医疗卫生、微生物学、农业动物育种、食品安全、流行病学调查、环境保护和工程技术等不同学科的专家携起手来,共同应对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挑战。

——原标题:香山科学大会强调院士专家:警惕环境中的耐药菌和耐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