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指导思想是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形势,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就近期六系发布的《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示,其价值取向非常明确,即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强调遵循科研规律。

《意见》提出要改革高校评估方法,减少过程管理。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分配研究生招生计划时应优先考虑优秀的团队和导师。徐飞认为,下一步要做的是加强宣传,让大学、研究团队和研究人员了解这些政策。正确、正确、充分地运用政策,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落到实处、落到实处、落到实处、落到实处、落到实处、落到实处,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

管理应服务于完成科研任务和产生科研成果的目标

《意见》指出,要减少过程管理,突出创新导向、结果导向和绩效导向,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中长期绩效管理和评价。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微电子集成系统研究所所长朱涛在接受《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如果主管部门的考试和评估过多,高校将难以应对,自治是不可能的。一旦评估指挥棒有偏差,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只要涉及到评估,无论评估是什么,相关的目标和计划仍然由一线教师制定,这仍然增加了一线工作人员的负担。”《意见》提出,评价应注重创新导向、结果导向和绩效导向。朱涛还提醒说,“创新导向”和后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毕竟,创新不能基于结果,尤其不能是功利的。

“作为一线科研人员,我希望主管部门能够尽可能少地进行监督和评估,充分信任高校的科研人员。”朱涛感慨地说:“学校的声誉不是靠评价,而是靠实际行动。”

“也许最理想的情况是,不管过程如何,只要结果如何,也就是看最初承诺承担的项目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但完全忽视它仍然是不可能的。”徐飞说,这需要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中长期管理和短期管理、定量管理和综合绩效评价的有机结合。"信任不能取代监督,监督仍然是必要的."

但是,无论如何处理,它都必须服务于并服从于成功完成科研任务和产生高质量科技成果的目标。

事实上,近年来科研项目成果的评价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徐飞说,过去,当科学研究项目完成并被接受时,更多地强调“数量”,重点是你完成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专利,出版了多少书,等等。然而,当现在结束这个话题时,考虑的是“综合表现”,更强调“质量”和象征性的结果。它将综合考虑项目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看到结果的创新,而不仅仅是“数”。

配额倾斜是大势所趋,增加配额的需求依然存在。

在人才方面,《意见》还指出,在分配有相应授权的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时,应优先考虑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优秀团队和导师。

徐飞表示,对于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是非常重要的稀缺资源,而研究生名额的分配也应该以绩效为导向,“这是一场资源配置的改革”。徐飞说,改革已经在一些学校实施。“开始时,可能会有不适应环境、有情绪的老师,但这是大势所趋。”他强调,对于学校来说,有必要制定一套透明的、以绩效为导向的毕业生指标分配规则,以形成对教师的积极激励。

但是,对楚涛来说,问题不在于如何分配研究生名额,而在于是否有名额。

楚涛学院是全国九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之一。然而,作为一名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的“优惠待遇”只保证前五年每年有一名博士生。然而,大学里的普通教师要等三到四年才能拿到博士学位。“僧多粥少”现象在教育实力较强的学校尤为突出——优秀教师进入的数量更多,但博士生数量没有增加或仅略有增加。

“没有医生”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一些非常有能力的教师,没有博士学位,不敢为国家项目而战,不得不放弃。这是一个损失。”朱涛现在有一个二三十人的团队,但只有一个博士生。教师也想用自己的钱来培养博士生,但这很难操作,而且名额也相当紧张。朱涛预计,教育部将增加紧缺和急需领域的博士生数量。我们还将考虑各大学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增加主管培训机构的博士生人数。“可以放宽博士生的入学条件,允许一些教师为博士生筹集资金吗?如果你担心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主管部门可以严格控制出口,并建立导师负责制的追溯制度。”楚涛建议道。

——原标题:赋予科技人员项目管理权能保证高质量的成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