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有机结合,让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参与进来,对我国科学普及的发展至关重要。知识、意识和科学传播手段是科普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而科学传播知识是最关键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术教育中包括教师和硕士以上科学普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作为科普工作主力军的重要性,使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成为培养科普人才的主要阵地。

一、现状分析

教育机构对培养科普人才至关重要,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的作用不容忽视。高校(科研院所)具有便于学科整合、组织科普受众、传承社会文化、优先提升科普人才、带动科普群众等优势,在科普人才的培养和引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成立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的现状。目前,全国已有800多个各级各类科技社团组织在高校成立,其中985所高校中已有80%成立了高校科技社团。根据教育部网站上公布的数据,以985所和211所大学为例,截至2013年2月底,统计的116所大学中有36所成立了大学科技协会,38所成立了学生科技协会。只有一所大学同时拥有大学科技协会和学生科技协会。

(二)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人才队伍。自2005年以来,参加中国科学院科普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到2016年,中国科学院有117个科研院所参与开放,5000多名一线科学家参与科普,4000多名科普志愿者,科普院士人数稳步增长。此外,中国科学院“公共科学日”已连续12届成功举办,参与人数逐年增加。这表明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更加重视科普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缺乏行政权力。我国大部分高校科技社团逐渐成为“虚拟”机构,没有专门的支持机构和相应的制度保障。首先,高校科技协会基本上是一个非独立的组织。其中绝大多数是同地办公的,属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科研管理部门。科学技术协会的工作方向非常不明确。此外,由于办公室同地办公,专职科普人员很少。高校(研究所)的大量科技工作者和学生与科协的工作人员在数量上严重不匹配,组织科普工作的富余能力往往不足。此外,高校科协科普专项经费不足,主要依靠高校(科研院所)行政经费。社会筹集资金的能力薄弱,财政资源的缺乏非常不利于科普人才的培养。

(2)对科普工作缺乏了解。目前,高校(科研院所)领导对高校科技协会的宗旨和任务认识不高,地位和影响有限。因此,高校科技协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此外,学院和大学科学技术协会本身对流行科学知之甚少。尽管教师和学生对科普工作充满热情,但他们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加入科普人才队伍,如何更好地传播科技知识。

(3)政策导向薄弱。目前,高校科技协会还没有明确的政策体系。在高校评估体系中,没有专门针对科普工作的评估指标,没有科普工作与其他教学指标的有机结合,也没有政策的指导和引导,这直接导致了高校科协科普工作的薄弱。同时,科学研究人员没有开展科普工作的政策。在职称评定、奖励等工作中没有设计科普指标,不足以有效激发和降低科研人员做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4)培养科普人才的条件不够成熟。高校(研究所)科普人才培养模式不到位,专业性不强。当前的科普人才培养基本上是在与其相近或相关的其他专业基础上进行的,专业定位和就业目标不明确。因此,根据科普人才的复合特征,有必要明确高校(研究机构)应寻找培养科普人才的新途径,设置专业学位,明确科普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大学科协的组织建设

一是提高高校对科技社团组织的认识。高校应重新认识和定位科普工作。科普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播,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提高科学素质,增强科学意识,激发创新热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储备人才。

第二,加强高校科技社团平台建设,广泛吸收科普人才。高校科技协会应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和支持,推动创新发展。高校领导要充分重视高校科技协会的建设工作,聚集更多的科技人才,发挥高校科技协会的桥梁作用,团结科研人员和学生群体,加强科学交流,加快协同治理,促进科技交流,成为培养科技人才的枢纽。

第三,应该依靠科学研究项目来帮助普及科学。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因此,高校科协应利用科研成果开展科普人才建设。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下,选拔科研能力强、工作能力突出的教师作为学校科普人才队伍的骨干,负责科普人才的培养和科普活动的开展。加强与社会各界科技协会的联系,及时了解国家科普人才建设的新情况,争取政策支持、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

(二)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普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通过品牌科普活动培养科普人才。高校(研究所)应逐步形成自己完整的科普活动体系,树立品牌,培养科普人才。例如,“科学与中国”、“公众科学日”和“高级科学家科普讲座小组”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品牌科普活动,相应形成了稳定的科普人才队伍。

第二,通过科普项目培养科普人才。高校(研究机构)应建立涵盖科普基地、科普产品、科普活动等方面的项目应用类型,促进科普工作和科普人才建设。通过科普项目的应用和实施,培养一批科普从业人员,打造一支更强大的科普人才队伍。

第三,激励政策有助于科普人才的培养。考虑设立科学普及奖,表彰科学研究人员(部门)在科学普及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考虑设立优秀科普产品科普产品奖,同时举办各种科普产品开发竞赛,提高科研人员开发科普产品的积极性。例如,中国科学院设立了“科学传播先进单位奖(个人奖)”、“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等奖项。

第四,制定专门的科普人才培养政策。科普人员应与科研人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专业科普人员的重要性和重要性应得到充分体现。例如,中国科学院实施了“科学普及人口少于100人”等人才政策,以鼓励科学普及人才更好地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科普硕士培养体系

首先,科学史课程应设置在科普硕士课程体系中。虽然科学硕士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学习了科学知识,但他们都是以事实的形式呈现的,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对科学知识的错误认识。科学史表明,科学家的背景和科学发现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理解科学发现背后的故事更有助于学生从心理和情感上接近科学。也有助于学生从公众的角度分析和判断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在现实中的应用,理性地参与科学普及。目前,大多数科普人员过多地通过介绍知识、原理等来展示科技成果。,忽视科技产品的科学内涵,不利于对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第二,重视实践课程,丰富科学探索经验。在本科阶段,学生主要通过验证性实验来认识科学。他们很少有机会通过实物了解科学,对科学研究缺乏真实的感受。真实和接近真实的科学体验有助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理解科学。此外,科普硕士属于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学位硕士不同的是,它们更具行业导向性、专业性、复杂性和务实性,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强调实践性更为合理。

第三,增加科普大师接触科学家的经验。目前,学生主要通过教科书、影视传播与科学家接触,这使得科学家形象与大众有一种距离感,无法将科学研究与科普有机结合。因此,有必要增加科普大师接触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机会,感受科学研究成果普及的全过程,增加科普工作的经验。注重科普硕士的实践环节,通过基础课程、专业实践、与科学家零距离接触等一系列方式,充分理清科研与科普的关系,成为真正的科普人才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