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全书》是一部大型农业科学著作,其主编是明代徐光启。

明末,科技专家脱颖而出。

徐光启,上海人,生于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他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

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一起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如《几何原本》和《泰西水法》等。成为引进现代西方科学的先驱。同时,他还写了许多关于历法计算和计量的书,如《计量的异同》和《勾股》。他还掌握了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编纂了130卷的《崇祯历书》。

除了在天文学、历法和数学方面的工作,他还训练自己,负责制造火器,并成功击退了后金的进攻。他是军事著作的作者,如徐的评论和军事或问题。然而,对农业和水利的研究是徐光启一生中最为勤奋、广泛和深远的。

军营中的徐光启(摘自漫画《徐光启》)

徐光启的农学梦想

徐光启出生的松江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早年从事农业生产,虽然忙于各种政治事务,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农业基金会。看到明朝统治的衰落,陈反复强调根本出路在于农业。自号“胡璇先生”,以明重农志。胡璇最初指的是一种与农耕季节相关的候鸟。在古代,负责农业生产的官员被称为“九虎”。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在悼念父亲的三年时间里,徐光启在家乡开辟了双园和农家别墅,进行了农业试验,总结了许多种植、引进和栽培作物的经验,并撰写了《甘薯舒舒》、《芜菁舒舒》、《赤语舒舒》、《植棉法》和《园林代竹插画》等农业著作。

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秋至闰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徐光启来到天津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天启元年(1621年),他两次去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了《北耕录》、《一垦令》和《农民留下的杂文》。这两个集中的农业实验和写作时期,为他将来编写大规模的农业书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启二年(1622年),徐光启因病回家,一直无所事事。在这个时候,不管他的年龄,他继续种植庄稼,开始收集和整理数据,写农业书籍,以实现他的终身愿望。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恢复官职。这时,农业书籍的写作已经开始成形。然而,当他上任后忙于修订年鉴时,他忙于完成农业书籍,直到他在办公室去世。此后,他的主人陈子龙和其他人对农业书籍进行了修订。崇祯十二年(1639年),即徐光启死后六年,该书被正式印刷并命名为《农业政治全书》。

清代光年版《农业大全》(网络地图)

经过整理,《农业全书》共分12项,60卷,50多万字。这12项包括:3卷农书;现场系统2卷;农业6卷;水利第九卷;4卷农具;树木艺术6卷;桑蚕4卷;2卷蚕桑品种;种植4卷;田园1卷;制造1卷;18卷饥荒政策。

以“农业行政”为纲

《农政全书》基本涵盖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徐光启的“农政”思想。这正是本书区别于上一代大型农业书籍的地方。前代的农书,无论是北魏的贾思勰的《齐姚敏书》,还是元代的王镇的《农书》,都是以农业概念为基础的,但都强调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的农书。

从内容上看,《农政全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农业管理措施和农业技术。然而,前者是书的大纲,而后者是实现大纲的技术措施。因此,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寻常的内容,如开垦,水利和废物管理,这占了整本书的近一半,这是很少看到在以前的农业书籍。

以“荒政”为范畴,前代的农书,如汉代的《氾胜之书》和北魏的《齐姚敏书》,偶尔会谈到一两种作物,以备荒用。甚至在汪芫镇的《百谷谱》末的《农书》中,“灾荒防备论”也开始出现。然而,它不到2000字,与“农业政策大全”相比,实在可怜。在《农业管理大全》中,“饥荒管理”一词多达18卷,是全书12项中最高的。目的:总结历代备荒的讨论和政策,统计水旱虫灾,分析救灾措施及其利弊,最后添加414种植物和野菜以充饥。

“农业管理大全”内页(网络图)

然而,缓解饥荒只是暂时的解决办法,而水利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作为一个目标,水利也有多达9卷,排名第二的书。徐光启认为,水利是农业的基础,没有水就没有土地。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在西北部有一大片荒地被遗弃,没有耕种。另一方面,首都和军队需要从长江下游运送大量的食物,这花费了惊人的数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提议在北方开荒,这需要水资源。他在天津进行的垦荒试验,是为了探索扭转南水北调的可行性,以巩固国防,稳定人民生活。这正是《农业全书》专门论述开垦和水利问题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徐光启撰写《农业全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