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食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有一个充满正面能量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汉伟大的医生张仲景,他也是《伤寒论》的作者。

东汉末年,统治者昏庸,百姓生活相对贫困。隆冬时节,人们赤身裸体,许多人被冻伤,耳朵冻烂了。张仲景看在眼里,放在心里。为了帮助一边的人,他命令他的门徒在锅里炖羊肉和一些驱寒草药,然后把它们拿出来切碎。他们用面粉袋把它们做成耳朵的样子,称之为“角耳朵”,并在烹饪后分发给人们。人们吃了焦耳,喝了煮焦耳的汤,不仅填饱了肚子,还治好了冻伤的耳朵。

后来,人们回家时也模仿张仲景做迷人的耳朵。最初的药成了节日的日常食物和必需品,这个名字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饺子”。到目前为止,在张仲景的家乡河南南阳,仍然有一首民歌“如果你新年在饺子碗中表现不好,没人会在意你是否冻住了耳朵”。

张仲景故乡南阳医疗圣地(网络图)

关于张仲景生平的史书记载很少,只有东汉末年他出生在荆州南阳县(今河南南阳),与曹操、刘备、华佗等著名人物同岁。在《伤寒论·原序》中,记载了他对古代神医扁鹊的欣赏,这表明他对医学有着天然的兴趣。

他的医疗生涯也与三国时期的“神”何勇有关。何勇的“特殊功能”是相当准确地判断人。例如,当曹操是一个年轻的浪子,他说,孩子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球员在未来。不用说,每个人都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那时,许多人拜访何勇,请他预测自己的未来。少年张仲景也去了。经过一番交谈,何勇总结道:“你会成为一名好医生,只要你运用你的心智技能,但你的韵脚不高。”主要观点是,张仲景善于思考,深思熟虑,稳重而不自大。这具有奇迹医生的基本素质。无论是预测还是暗示,这都加强了张仲景的医疗事业。

后来,张仲景向著名医生张伯祖学医。没过多久,他的医术就超过了他的老师。后来在洛阳,张仲景遇到了何勇,何勇看着他,觉得他的医术确实比他师父高。

张仲景肖像(网络图)

张仲景,曾两次被何勇表扬,久负盛名,连朝廷也开始关注他。后来,他被村里的名人推荐到法院当官员。这位官员是长沙的省长。当然,他的职业生涯并没有失去医生的仁慈。每年农历一月的第一天和第十五天,他在公共法庭上对待人民。左堂先生就是这样来的。

当时,东汉朝廷处于崩溃的边缘。州长被分成独立的政权,战争频繁。战后,将会有一场大流行病。许多人死于无法及时治愈的疾病。无法及时扑灭的瘟疫也使得许多地方无人居住。张仲景很担心,但他的力量毕竟有限。他想出了写书的主意。

张仲景博览群书,采用了许多方法。他把病历和自己的医疗经验结合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在五十多岁时写了《伤寒杂病论》。“伤寒”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伤寒是指风寒引起的疾病,广义的伤寒是指由外邪引起的疾病或并发症。在这本书里,“伤寒”是广义的。

《伤寒杂病论》,共16卷,其中伤寒10卷,杂病6卷。当时,由于造纸技术的不成熟,书籍应该写在竹简上,用手流通。张仲景死后,此书逐渐失传。幸运的是,没过多久,晋代的皇家医疗团王叔和就看到了这本书的碎片。他以帝国医疗团的身份收集了这本书的所有碎片,最终找到了伤寒的所有部分。经过整理,他将其命名为《伤寒论》,但杂病部分缺失。

《伤寒杂病旧书》(网络图)

又过了800年。宋代翰林院的一位名叫王铸的学者发现了一张被昆虫吃掉的竹简。竹简名为《金匮要略·玉函》。它包括《伤寒论》的一些部分和其他关于杂病的部分。后来,朝廷命当时的名医林翼、孙棋等人将其编成书,改名为《金匮要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出版。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宋代版本。

《伤寒论》是东汉以前中医内科学的总结。它标志着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临床实践中已基本确立。自2000多年前问世以来,它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市场上有3000多种书籍研究它。因此,张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这个头衔有多棒?看看谁跟他一样有名——孔子“文圣”、“武圣之孙”和关羽“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