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所示,带橙色托盘的小机器人在仓库里有条不紊地来回穿梭,将快递包裹一个接一个地送到指定地点,就像一辆在微型城市行驶的汽车。这种机器人可以在电力几乎耗尽时找到一个电源给自己充电,这就像人工智能中的“黑色技术”。

(快速分拣机器人在工作)

据报道,该机器人主要针对长度不超过60厘米、宽度不超过50厘米、重量不超过5公斤的小包装。在一个2000平方米的转运站里,一个小时只需要300个机器人就能分拣20000件货物。分拣员只需将传送带上的快件放入机器人的橙色托盘中,机器人就可以自动完成称重,并扫描代码来识别快件信息。每次读码时间控制在1秒以内,准确率高于99.99%。

(一)占用仓库的机器人

对于对人力成本敏感的物流业来说,机器人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机器人完成的每一个程序都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机器人主要可以代替人工在仓库中进行分拣、搬运和堆放。

不同类型的分拣机器人都配备有图像识别系统,无论其形状如何。通过磁条引导、激光引导、超高频射频识别引导和机器视觉识别技术,分拣机器人可以自动运行,“看到”不同形状的物品,然后机器人可以自动将托盘上的物品运送到指定位置。

(分拣机器人待命)

(二)分拣机器人的“十八级武术”

自动分拣机收到交货指令后,通过视觉扫描技术,根据货物的品种、材料、重量和目的地对货物进行快速分类,然后将货物发送到指定的货架或交货平台。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货架上的货物运送到不同的平台进行外运。这可以大大缩短快递的交货期,提高服务水平。

(忙碌的分拣机器人)

自动分拣机器人减少了货物分拣和运输的时间。工人只需将货物放在自动运输机器上,机器人将在交货平台提升托盘,等待货物被接收,然后集中交货。

自动分拣机器人显然不累,其工作速度是一致的。标准化操作也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员工的管理成本。

(3)黑色技术的核心——基于视觉识别的自动化技术

具有自动化和高效率优势的智能技术正成为快递公司关注的焦点,其中一项技术使机器人能够在快递行业充分发挥其才能,这就是“视觉识别”。

(分拣机器人识别障碍物并自动避开它们)

1.自动色码扫描

使用自动彩色编码技术,工人只需扫描商品上的条形码,并将相关信息输入分拣系统,分拣机器人就会收到指令,确定商品将进入哪个分拣区域。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分拣系统的控制装置,它根据商家或货主提供的货物的材料和重量等因素对信息进行分类,并发出分拣请求,机器人将货物运送到各个分拣区域。

快递公司利用这种基于视觉识别的形状识别技术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还可以提高货物配送的速度。

2.自动数量检测技术

作为一种无形的购物方式,网上购物对于及时补充商品供应以满足顾客需求非常重要。分拣机器人不仅能自动对货物进行分类,还能检测仓库中的数据信息。

为了及时了解库存,应对突发的缺货事件,快递公司可以通过自动分拣系统了解外发货物的数量、库存、客户退货等信息,从而为了解市场情况提供准确的数据,也使快递公司和供应商形成更加科学的供货方案,提高双方的绩效。

3.自动形状识别技术

对于不同的快递项目,最明显的特征是“形状”。因此,基于视觉识别的形状识别技术在快递企业分拣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项专门针对形状识别的技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分拣机器人可以根据货物的形状快速准确地对货物进行分类,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还可以提高货物向外配送的速度。

(4)物流机器人:中国队时间不多了

2016年,各国企业纷纷开展相关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德马克特(Demarket)和瑞士日志(Swisslog)等外国公司在工业4.0时代的东风中展示了智能机器人领域。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市场已显示出强劲的需求。

(外国品牌的无人驾驶快递车)

在核心技术方面,中国已经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据《物流技术与应用》报道,在2016年7月的中国国际机器人展上,宋新展示了重型复合机器人,其中移动机器人的负载能力可达80吨,工业机器人的负载能力可达500公斤。控制系统、运动单元和处理单元都已本地化。

也有一些国内企业越界进入机器人领域。例如,一个国内品牌通过收购德国的库卡集团开发了机器人市场。一家企业发行的配送机器人大约有1米高,可以运送大约10-20个包裹。收到指令后,它可以自动规划最佳配送路线,将货物运送到指定地点。

总体而言,2017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初步统计了中国参与机器人生产和集成应用的800多家企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2020)》指出,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将重点发展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重点发展弧焊机器人、真空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合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型AGV等六大标志性工业机械。未来五年,中国机器人将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中国制造正在寻求战略升级。“伟大的中国制造”专栏邀请行业权威人士和资深玩家展示他们眼中的中国创新之路。

-

编者|于兰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