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在我们的历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最早出现在汉代。它代表了地球轨道的24个不同位置,描绘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地球围绕太阳的表面自转是每周360度,分成24个相等的部分,每15度(大约半个月)有一个太阳时。一年四季有24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杀虫剂、春分、清明节、谷雨、长夏、小满、谷穗、夏至、夏热、夏热、立秋、夏热、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微寒、严寒。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气候科学的一大成就。它是各个时代科学家智慧的结晶。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中国只有24个节气

俗话说,“食物对人们来说是最重要的。”然而,食物只能来自农业。我国最早的农书《四声·农书》在西汉初年就说:“农事之本在于时”。我国几乎所有古代农书都提到,农事的第一要务是抓住农时。“陈”在中国传统汉字农业中的意思是“施”。

然而,农业季节是基于阳历,而古代中国人使用农历。但是月亮的满月与春秋季的庄稼收成无关。因此,已故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朱克真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在秦汉以前,古人必须看天上的星星(28个夜晚中行星的位置)来确定耕作的季节”。这24个节气是基于阳历的,阳历是由太阳在黄道上的明显位置决定的。因此,朱克真先生补充说,“秦汉以后,有节气和农历,如‘清明播种,谷雨插秧’,老百姓不用再看天文了”。

中国农业需要谈论农业季节的原因是东亚独特的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决定了夏季更热。然而,东亚季风决定了冬季严寒,春秋两季冷空气和霜冻频繁,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殊的农业气候条件,夏季热量丰富,全年无霜期短。以春播为例。如果播种早,幼苗将遭受春霜。播种晚了,庄稼在秋天成熟之前就被秋霜冻坏了。因此,俗话说,“一个人错过了一段时间的土地,另一个人错过了一年的土地。”也就是说,如果播种与农作季节不一致,甚至收成也会损失。在元代的《王镇农书》中,发展了用24个节气和72个季节预先安排农事的方法,简称“农时图”。

世界上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冬天都很温暖,气候对农业的限制很少。日本和朝鲜半岛中唯一一个与我国气候有些相似的半岛(但是因为有海,冬天比我国暖和)。根据朱克真的研究,24个节气也是从我国传过来的。只有西伯利亚,中国的北方邻居,经历了比中国更严重的温度变化,但是历史上很少有人,基本上没有农业。因此,24个节气在我国诞生并不奇怪。

二十四个节气相当于我国的“第五大发明”。

古代中国人依靠24个节气和72个季节(每个季节分为三个季节,物候学可以反映农作季节)基本上解决了饮食和穿衣问题,中华民族得以兴旺发达。从这个意义上说,24个节气对我们国家的贡献不亚于指南针、火药、纸张和印刷术的“四大发明”。称之为“第五项发明”并不过分。只是24个节气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不能像“四大发明”那样延伸到全世界。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没有24个节气,人们将没有足够的食物。“四大发明”将被推迟,世界文明的发展将进一步被推迟。

因此,二十四节气是应对中国特殊农业气候条件,保证一定农业收成的特殊方法。二十四节气和各种节气(如九九、三福、梅等。)源于它们并与历史上的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以及许多民间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季节性文化,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