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卓绝的惊险旅程中,一批批科学考察队员逐渐把青藏高原的研究从世界科学研究的一片空白变成了一个亮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红烈长期从事资源与环境基础与应用的综合研究和组织领导,为青藏高原的资源、环境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过去的40年里,他在高原上做了几十次调查。

87岁以上的他依然健康硬朗,孙红烈觉得他主要得益于长期的实地考察。“学习很有趣。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上大学,我建议他们将来选择学习。”最近,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报告厅,孙红烈微笑着告诉几个研究所的年轻同事。

一朵生长在空白地上的大花。

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把西藏和横断山区的调查列为57项主要任务之一。

1960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藏综合考察队就是按照这个计划进行的。1961年,孙宏烈开始参与调查。出发前查阅了一些资料,孙宏烈发现新中国成立前仅有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外国人写的。这些人包括探险家和科学家。大多数文章都是描述性的,没有系统的学术和科学研究成果,也没有专著。它的大部分工作是在青藏高原边缘进行的,主要是采集标本和其他分散的工作。当时,中国科学界也无法在那里开展工作。

“可以说,西藏以前在科学研究方面是一片空白。这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中国人必须填补这一空白。”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孙红烈回忆了自己最初的心情。

20世纪60年代初的调查集中在拉萨和日喀则的农业发展上。不幸的是,此时它正赶上三年的困难时期,视察被迫在1962年停止。

1971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据此,中国科学院组织研究所内外专家制定了中国科学院“1973-1980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计划”,启动了首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研究。

“我期待有机会尽我所能!”孙宏烈当时又惊又喜。

从1973年到1976年的四年间,中国科学院对青藏高原的全面科学考察覆盖了西藏自治区。作为弄清家庭背景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获得了数万份第一手科学资料,初步填补了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空白。例如,在植物分类中发现了7个新属、300多个新种和1000多个新记录,共记录了5766个种。在昆虫研究领域,发现了20个新属和400多个新种的昆虫,还发现了一个新的目——“翼点夜蛾”。青藏高原的成因也已得到科学论证。

“总的来说,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科学院领导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持续了30年。西藏自治区调查结束后,对横断山、可可西里、喀喇昆仑和昆仑山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考察。可以说,我们对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已经基本上有了全面的了解。”孙宏烈自豪地说道。在此期间,在24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上共出版了100部专著和选集。相关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别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16名院士参加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

你为什么喜欢困难和危险的环境?

“在西藏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山区缺氧。那时,在野外工作时,我们不能像我现在这样一直说话。我们谈了一会儿。爬山甚至更加困难。爬几步需要休息。当地的藏人会没事的。”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孙红烈回忆了当时的情况。当时,没有办法到达那里,汽车更少,没有可以方便携带的氧气袋,只有车上的应急氧气罐,也没有那么多抗高原反应的药物,主要依靠个人体质来适应。

滑雪冰川和攀登悬崖...团队成员在高低温、缺氧、雨雪、蔬菜破碎、食物匮乏、汽车沉没等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条件下接受测试。尤其是从日喀则到阿里,因为没有路,汽车过河时经常会沉入河中,水太冷了,每个人都得跳进来推。当时,检查不仅困难,而且危险。有时水很急。当有人踩到它并把它滑下来时,他旁边的人必须迅速把它拉起来。如果一个人去很麻烦,他就站不起来...

通常这顿午餐很难。不能带热量的食物会在山上结成冰块。我们不得不从军队购买压缩饼干,饼干必须用水吞下。没有水,我们只能一次咬一点并用唾液湿润它们。“一块麻将牌大小的小饼干很难吃完每一顿饭。太干了。”

第一次青藏探险始于1973年,第一年只涉及20多个学科,第四年就达到了38个学科。在过去的四年里,参与调查的人数已经超过了770人。"那时,没有人真的害怕,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孙宏烈说道。

那时,条件是如此危险和困难,以至于每个人都喜欢它。孙红烈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国家争光的心情。同时,为了探索青藏高原的奥秘,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区。

20世纪70年代,孙红烈在西藏自治区参与并完成了为期四年的实地调研和四年的总结工作。遗憾的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后,再也无法直接参与视察。20世纪80年代,横断山等地的科学研究主要由李文华、张明涛、吴苏功等领导。

“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和自豪地说,第一次青藏科学考察确实填补了空白,并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标准的专著和论文。除了学术贡献,它还具有政治意义。”孙宏烈说道。

我们必须有广泛的学术基础。

“到现在为止,我还记得很多植物的拉丁名称,这是我在调查期间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吴正毅先生那里学来的。我个人认为,全面的科学调查是一个大学大厅,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孙宏烈意识到。

“做好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不能囿于专业,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例如,如果一个学习森林的人只知道什么是树,而树木生长的地形和土壤却无法描述,那么取得学术成就就非常困难。”在青藏高原科学讲座上,孙红烈向他的年轻同事们强调。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孙红烈说,例如,从事土壤工作的人也应该了解一些植物。有些土壤是由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他们也应该对下面的岩石有所了解。当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孙宏烈学习了土壤地理学。他在北京大学学习岩石学和地球植物学,在北京地质学院学习第四纪地质学。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于2017年8月启动。孙红烈表示,第一次青藏考察主要是为了填补空白,第二次考察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