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奎玲院士(右)正在指导年轻的研究人员。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合成化学在人类健康、生命科学、现代农业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古屋大学的野依良治教授曾经将化学比作现代科学的中心,将合成化学比作化学的中心。"合成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强大的创造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玲说:“如何通过合成创造价值,用分子影响改变世界,是化学家的社会责任和重要使命。”

为此,丁奎玲不知疲倦地工作了30多年。

一位优雅而深邃的科学家。

他15岁上大学,24岁从博士毕业,29岁成为河南省最年轻的正教授,4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些“开放式”生活经历背后的信念是他的科学梦想:通过合成创造价值,通过创造性分子的影响改变世界。

中国科学院上海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是他的科学梦想开始的地方。

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上海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所长的林国强的推荐下,时任日本访问学者的丁奎玲回国在上海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工作,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我们给的头衔和个人待遇没有优势,甚至比他原来的职位还要差,”林国强院士回忆当时的情景,仍然感慨,“但他仍然热情地加入了我们的研究所。”

“因为我知道这是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丁奎玲告诉《中国科学》,“我相信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更好地实施我的科学计划,实现我的科学梦想。”

丁奎玲回国之初,手性催化在当时的化学领域非常热门。当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手性催化领域的三位科学家时,该领域逐渐降温,一些人改变了他们的研究方向。丁奎玲认为,这一领域的挑战远远超过已经解决的问题。没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很难实现真正的高技术创新,更谈不上高水平成果的转移和转化。

他领导的团队不仅创造性地将组合化学方法与不对称活化和手性放大的概念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高效、高选择性的新型催化剂,而且对手性催化剂负载存在的问题突破了传统思维。基于分子组装原理,世界上首次提出手性催化剂“自负载”的概念,实现了多相不对称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高活性和简单回收再利用。

他基于双金属协同催化概念开发的另一种手性催化剂技术也已转移到一家精细化工企业,该企业将生产一吨产品所需的催化剂数量从20公斤以上减少到1公斤以下。目前已经实现了千吨级的生产和应用,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纯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更加绿色环保。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日本国际有机化学基金会(IOCF)吉田奖、德国洪堡研究奖等国际奖项。丁奎玲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独特的”合成化学研究更“有用”?

"好的化学研究是优雅而深刻的,不随波逐流或盲目跟风."丁奎岭特别强调,“它可以整合多个领域和学科的优势,突破核心技术壁垒,经受住市场考验,引领新的产业趋势,实现国家重大需求的突破。这也是上海有机事务研究所基础研究的责任。”

思想集中的家庭成员

丁奎玲的家离他的办公室很近,经常加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所长,丁奎玲自上任以来一直忙于管理该研究所。

自2009年担任上海计算机科学研究院院长以来,丁奎岭带领研究院回顾历史,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突破发展瓶颈,在国家和科学院的多个重要战略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国际评估中,上海有机研究所总体状况被评为“世界一流”,其五个重点发展领域被评为“领域领先”和“国内最高水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催化剂技术、多种抗生素菌株的基因改造技术和新型绿色农药创制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大突破。在基础研究方面,在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2016年全球自然指数中,上海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连续四年在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中排名第二,并继续在相关研究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丁奎岭总结了该所“十二五”期间的工作,他说,在过去的五年里,上海有机研究所在有机化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并继续引领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一些研究成果也得到转移和转化,促进了中国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令人鼓舞。

“但是,为了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在世界上领先研究所的目标,有必要撰写一篇关于跨学科研究、基础研究的原创性创新和需求导向的重要文章。”丁奎岭将三大突破列为研究院“十三五”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目标:聚烯烃材料制备的关键科学、技术和应用;化学概念指导下的菌株转化和微生态系统构建的综合研究与应用;高性能有机氟材料的关键科学技术及应用。

"要取得显著成效,改革措施必须跟上步伐."丁奎岭领导领导小组未雨绸缪,制定了一系列创新机制:建立以首席科学家为首的“协同研究”团队机制,包括工程人才和专业院地合作人才的参与,并在资源配置上给予优先支持;实行特殊人才政策,分离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我们将加快引进知识产权、商务谈判、金融投资和法律事务等专业人才。

“力争解决有机化学领域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丁奎玲希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解决一批制约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实现研究所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像爱儿子一样爱才华的飞行员。

在今年刚刚公布的2017年“全国优秀青年”提案资助名单中,上海有机学院有4人上榜。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解清”共有18位80后考生。其中三个来自上海,一个来自上海计算机科学研究所。

上海有机学院始终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把人才建设和培养作为学院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如果上课时间固定,我不会安排其他事务。在我看来,院士或主任,让我感到责任重大的是“老师”这个名字,这也提醒我不能离开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丁奎玲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把他们的学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到目前为止,他已培训了30多名医生和博士后,其中16人已成为教授,其中6人入选中央组织部“青年千人计划”和科学院“百人计划”。

丁奎玲在引进优秀青年人才时坚持高标准,而不仅仅是“标准”。一方面,采用严格、规范的专家评价机制来选拔人才,对人才的潜力和能力做出定性判断;另一方面,上海有机学院支持那些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要求,也不能以“百人计划”形式自筹资金申报的优秀青年人才。在过去的五年里,在引进的24名青年人才中,有16名被选入了国家“千年青年”计划。

其中,李昂的80后研究员入选“解清”,进入研究所5年后成为973青年的首席科学家。

“在我回国的前半年,我非常沮丧,因为我主持的许多主题都不顺利。”当谈到那一年的挫折时,李昂仍然记忆犹新,“但研究所没有给我任何压力,丁所长甚至鼓励我重新开始。”

正是宽松的科学研究氛围鼓励创新,容忍失败,才使得年轻科学家群体茁壮成长。以中国科学院8名院士、27名全国“优秀青年”、32名中国科学院“百名院士”和23名全国“千名青年”为骨干的一流人才队伍已经初具规模。“他们承载着上海研究所的希望,他们是上海研究所的未来,”丁奎玲说。

"有机化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丁奎玲预测,有机化学品的特性创造了具有很强应用背景和潜力的物质,并将对大型化工、精细化工、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和军事产生关键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正在进一步推进“第一行动”计划,上海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也在进行中。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上海有机研究所定位和国家需求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丁奎玲和他的团队再次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共同“合成”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丁奎玲坦言,“建设创新型中国的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