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40岁的丁肇中教授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典礼上,他用中文发表了演讲。一个是为了感谢祖国,另一个是为了纪念他的父母。他们使他们的成长更加顺利。

丁肇中(网络图)

像大多数名人一样,丁肇中的成长经历相当曲折。1936年,正在美国访问的国家社会教育研究所的王俊英教授生下了一个早产儿。结果,婴儿丁肇中自然成为美国公民。不久,他被父母带回了重庆。那时,抗日战争刚刚开始,国内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丁肇中在流亡中度过了童年。一度,丁肇中的学习成绩很差。他上高中两年后才对物理感兴趣。那么,怎么可能成为拥有如此成就的一代物理学家呢?根据老人的记忆,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成长道路上的两个“宝藏”。

2014年10月21日,丁肇中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发表演讲。(由China中国发展门户网站韦伯拍摄)

丁肇中成长中的第一个“宝藏”是一位好导师。

父亲丁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在台湾大学担任土木工程教授。知识丰富的丁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例如,每当他有空的时候,他会给他七八岁的儿子讲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因此,小丁肇中记得物理学家的名字,如伽利略、牛顿和法拉第。父亲的话在丁肇中播下了物理学的种子。

他的母亲王俊英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系,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烟台才女”。早年,他的父亲卖掉了他在山东各城市的所有财产,加入了由孙中山领导的联盟,然后在战斗中死去。受父亲的影响,王俊英思想进步,家庭教育开明。王俊英非常支持小昭做任何事情,只要他不超越自己的原则。即使结果很差,她也鼓励儿子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不是像一些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的父母那样简单地指责他。丁、夫妇对中国古代科举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不会强迫小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王俊英总是告诉他的儿子:无论你学习哪个领域,你都必须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1943年,丁肇中和他的父母、兄弟和姐妹拍了一张照片。(资料来源:丁肇中新华社)

丁肇中成长道路上的第二个“宝藏”是为兴趣而努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丁肇中对这句话有亲身经历和深刻理解。他说:“所谓的兴趣,至少对我来说,是在不学习太多的情况下取得好成绩。没有人在这个科目上得了零分,而且仍然对它感兴趣。”

丁肇中上高中时,他对两门课非常感兴趣。一个是中国历史,另一个是物理学。历史上许多感人的故事使他闻所未闻,这是兴趣的直接来源。对物理的兴趣是他父亲的“功劳”。因此,每次他参加考试,他经常在中国历史上得满分,他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成绩也是班上最好的。学生们很奇怪。他们没有看到丁肇中是如何学习这些材料的,但是历史老师总是忍不住问问题。我没有看到丁肇中整天趴在桌子上做数学、物理和化学练习,但是他总是第一个在考试中交上试卷,并且取得了比他同学更好的成绩。

1946年,丁肇中与他的母亲、兄弟和姐妹合影。(资料来源:丁肇中新华社)

作为一名学生,丁肇中非常孤独,但并不孤独。孤独是因为早熟的他沉迷于自己的兴趣。例如,课间休息时,学生们要么偷偷看武侠小说,要么分组玩弹珠游戏,或者一起踢毽子。然而,丁肇中只做两件事:阅读历史漫画书或物理书籍。

1948年冬天,12岁的丁肇中和父母在台湾台中市定居,并在那里上学。高中时,他逐渐意识到中国历史上只有课,即所谓的“读史使人明智”;然而,事实可以从物理化学中找到,物理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武器之一。因此,从那以后,丁肇中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物理研究和实验。

年轻的丁肇中和他的父亲、哥哥和姐姐拍了一张照片。(资料来源:丁肇中新华社)

“我学习物理纯粹是为了兴趣,而不是为了名利;做实验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正是这位最有兴趣的老师让丁肇中冲破了生活中的障碍,包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注:引文数据见魏伟主编的《世界科学家传》,四川儿童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