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带云就走了。

他离开了,留下了一片真诚,无限感动。

“卢永根……”在记忆中,一个声音轻轻地呼唤着,让泪水滚烫,让心潮难以平静。

有一种信念,叫做真诚的爱国主义;有一种伟大的爱,叫做“布院士”。

这是卢永根院士(数据照片)。新华社(华南农业大学照片)

唯物主义者的“最后贡献”

"党训练了我,并把我的个人财产归还给国家作为最后的贡献。"-卢永根

2019年8月12日凌晨,89岁的卢永根院士因病去世。根据他和他家人的意见,不会为遗体举行葬礼。遗体被免费捐赠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

这是他作为院士的“最后一门科普”。这是他作为唯物主义者的“最后贡献”。

在去世后的第四天,他的老伴、华南农业大学退休教授许郑重地将一个信封交给了原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这是阿鲁的特别会费。我希望该组织能够接受它。”

在住院期间,卢永根和他的妻子坚持每天早上听收音机,晚上看“新闻联播”。我妻子每天为卢永根看报纸。

“2017年4月17日,卢永根希望学院制定了《教育经费管理实施办法》;

“2017年9月27日,组织支部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

“2017年10月20日。卢永根在病房里观看了第19届全国代表大会的现场直播。他说总书记的报告使他的老党员感到兴奋和鼓舞。”

……

这是卢永根参加党支部组织的生活记录。

十九大那天,卢永根非常虚弱。他躺在床上,插着一根氧气管。他仍然坚持要听党的十九大报告,参加下面的学习和讨论。

"卢永根解释了党性的力量."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钟说。

这是卢永根院士(数据照片)。新华社(华南农业大学照片)

“穷人”与“院士布”的慷慨

"多做点,少拿点,挺直腰板,大声说话."-卢永根

2017年3月,卢永根以夫妻双方的名义,将880万元的毕生积蓄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教育基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并赞助和邀请国内外农业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进行讲座。这是华南农业大学成立以来最大的个人捐赠。

2014年,他还说服哥哥以父母的名义将两兄弟共有的祖屋捐赠给广州花都区罗东村的小学。

年轻的卢永根在实验领域(数据照片)。新华社(华南农业大学照片)

卢永根夫妇慷慨大方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节俭。

退休后,这对夫妇乘公共汽车旅行,在食堂吃饭。在工作日,人们总能看到老校长和院士拿着一个半旧的饭盒,静静地和学生们排队吃饭。

院士住宅的装饰仍然保留在20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质沙发和老式电视。铁架生锈了,用来挂帐篷的竹竿一端用绳子绑着,另一端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把仍在使用的椅子被捆了起来,用铁丝捆了起来...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原党委书记张一直记得,有一次他撑着伞走出校门,突然看见校长在雨中跑进学校,一手拎着包,一手拎着皮鞋。直到后来他才知道卢永根的皮鞋只在国外或特殊场合穿。那天,他在省里开完会后回到了学校。下雨了。他害怕他的鞋子会被水损坏,所以他赤脚跑着。

有一年,农学院向参加运动会的教师发放了一套运动服和运动鞋,这成为卢永根日常生活的“标准”。他穿上那双运动鞋,直到脱胶,掉了线,去鞋店修理了几次,继续穿,真的不能再穿了才扔掉。他说:“用光它是不够的,但它可以用光。一切都必须充分利用。”

"公共资金可以节省。"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学院教授刘向东回忆说,卢永根对自己特别严格。

2003年,卢永根参加了在南昌召开的全国野生稻大会,会后到沈阳出差。为了节省住宿和时间,他已经70多岁了,选择了乘夜车去北京,然后转到沈阳...

卢永根(中)在水稻实验基地指导博士生(数据照片)。新华社(华南农业大学照片)

科学家的爱和奉献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他工作的动力。”-卢永根

周末和假日照常工作一直是卢永根实验室不成文的规定。

卢永根说,自从他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他就没有后悔,也从未想过要改变职业。

曾经有一段时间,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生活条件也很差。一些老师情绪浮动。

卢永根说:“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会屈服于五公吨。”

1987年,上级建议将华南农业大学院长卢永根调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享受副部级待遇。然而,卢永根却因为舍不得离开水稻研究企业而拒绝了。

卢永根是中国著名水稻科学家丁莹院士的学生。1961年,中央政府决定为老专家提供科研助理。丁莹院士选择了卢永根。直到1964年10月丁莹在北京去世,卢永根一直和他一起工作,跟随他的老师走遍了全国的稻田。

卢永根(后排右一)在室内指导学生(信息照片)。新华社(华南农业大学照片)

丁莹淡泊名利,勤奋敬业,生活节俭,热爱农业。这些优秀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卢永根。同时,年轻的卢永根共产党员的可贵品质也影响了丁莹。晚年,丁莹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卢永根一直从事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创新利用,以及水稻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曾协助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对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进行研究。丁莹去世后,卢永根主持工作总结,参与撰写《中国水稻品种光温生态》,获1978年国家科学会议奖。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秆、雄性不育、杂种不育和亲和性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他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和利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思想,被业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交种相对完整、系统的不育性和亲和性的新认识,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卢永根还带着学生们仔细保护和研究了1万多份稻种资源。如今,华南农业大学已经成为中国水稻资源的宝库。

2001年,据说广东省佛冈县的山顶上生长着野生稻。尽管年事已高,卢永根还是带着他的学生去寻找他们。山上没有路,到处都是荆棘。爬到半山腰时,卢永根筋疲力尽,但他坚持要去现场,所以学生们不得不把他抬到山顶。

在他70多岁之前,卢永根带领他的学生翻山越岭寻找野生稻。

那时候有一张现场照片。卢永根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拿着一棵树。他在野生稻旁边笑得很灿烂。

近年来,卢永根研究团队培育了33个农作物新品种,包括25个水稻品种、5个大豆品种和3个甜玉米品种。培育了三个水稻不育系。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新增产值超过15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卢永根在病房里与学校老师和学生交流(照片摄于2018年5月4日)。新华社记者刘宏宇摄

阿伯丁的“中国心”

“日本侵略中国的现实教育了我,让我意识到被征服的痛苦。我是黄艳的后代,我想为祖国的复兴而努力。”-卢永根

卢永根是阿伯丁人。1930年,他出生在香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接受西方教育。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香港。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沦为被征服者的痛苦。民族自尊是自发产生的。由于香港战争,回到了他的家乡广东省华县避难。在家乡的两年流亡生活中,卢永根加深了他对中国农村的了解。

回到香港后,卢永根转到了新开办的香港培桥中学。这是一所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活跃的爱国进步学校。在培桥中学三年的学习已经成为卢永根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香港,1949年8月。卢永根举起右拳,面向北方,庄严宣誓加入中共地下党。

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刚刚入党的卢永根进入广州岭南大学学习,领导地下学生会做好迎接广州解放的工作。1953年,卢永根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留在学校工作。从那以后,他在大陆扎根,并终生学习水稻。

"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忠诚的爱国者。"1994年,卢永根在一封公开信中说。他指出,他甚至不愿意为养育他的国家服务。他还能谈什么为全人类服务?

卢永根去美国探亲和学习了三次。他在美国的亲戚尽力劝他留下来,但他坚决拒绝了。

35年前的一个晚上,在华南农业大学红满堂草坪上,卢永根发表了题为《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的主题演讲,学生们永远不会忘记。

“如果我的演讲能像一颗小小的火花一样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火焰,激发出你们的热情,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这正是我所热切期待的。”卢永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