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7日,“医学科普专项服务活动”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举行。活动现场展示了“3D打印人体器官模型”。(深圳/人民网)

在中国科协第20届年会期间,浙江省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其中“医学科普专题服务活动”于26日下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如期举行。

在活动现场,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张大洪和他的团队通过“科学加”直播平台向观众展示和讲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实现了网上和网下的及时互动,向观众普及科学这一“高水平”的手术方法。

在接受《中国科普》采访时,张大洪介绍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医生控制台,控制台上的双目镜由两个独立的小透镜组成,可以为医生提供立体视觉。另一个是机械臂手术系统,由三个机械臂和一个摄像臂组成。

张大洪表示,与传统的腹腔镜手术设备相比,“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以为医生提供放大10-20倍的三维图像,因此“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助于使手术更加准确,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同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每个机械臂都非常灵活。通过模仿人的手腕,可以实现7个关节的720度旋转,从而更准确地到达人手难以触及的患处。

与此同时,浙江省人民医院胃食管反流多学科诊疗中心主任王志飞也向观众展示了一系列“人体器官”,包括肝、胰、胃、食管、胆囊、肺、乳腺等。王志飞介绍说,这些“人体器官”是他的临床3D团队开发的“3D打印人体器官模型”。

应当理解,3D打印由数字3D模型驱动,并且基于添加材料的原理,即使用逐渐积累材料的方法来制造固体部件,生物材料或细胞单元被定位和组装以制造诸如医疗器械、组织工程支架、组织器官等产品。在谈到“3D打印人体器官模型”的意义时,王志飞告诉人民网中国科普频道,“从宣传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打印出来的模型在形状、结构和纹理上都非常接近真实的人体器官,这不仅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开展宣传教育,也有助于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和治疗方法等。;从外科手术的角度来看,这些打印模型是理想的“手工训练工件”,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在手术前进行科学的规划,也可以让外科医生提前进行演练和手术,使他们在真正的手术过程中能够更加放松,从而有利于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降低手术风险,降低并发症的概率。

王志飞指出,使用“人体器官模型的3D打印”可以逐步实现对未来手术终点轨迹的完整记录,并可以结合增强现实技术(AR)实现“虚拟”与“真实”的结合。“基于相同的模式,将运营的大数据上传到云,并对运营进行国际评估,有助于让‘老司机’更安全、更高效地带着‘新司机’上路,以确保运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