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阿凡达》虚构了使用“脑-脑接口”技术实现同种生物控制的科学梦想。最近,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生物力学与生物机器人实验室实现了这一想法。硕士研究生李广业在导师张定国的指导下,利用人脑思维远程控制活着的蟑螂。

这一成就在2015年国际机器人和自动化学会(IEEE RAS)学生视频竞赛中获得第二名,并将在2015年顶级机器人大会上展示。

该研究在人脑和蟑螂脑之间建立了一个功能性的“脑-脑接口”,将人脑信号发送到蟑螂脑,实现了人脑对蟑螂运动的远程无线控制。控制器头戴便携式无线脑电采集设备,控制器根据视觉反馈和视觉刺激在大脑上产生方向控制意图;计算机程序解码脑电信号,识别控制器的控制意图,将控制意图转换成控制指令,然后将控制指令无线传输到蟑螂的电子背包接收器。蟑螂大脑的触角神经被植入电刺激微电极,从而创造出一种可控的活体“机器人动物”。蓝牙通信技术用于在计算机和电子背包之间建立无线通信。电子背包可以接收来自控制器大脑的指令,并通过侵入式神经电刺激技术向蟑螂的触觉神经发送特定模式的电脉冲,从而实现人脑对蟑螂运动的控制。

本研究实现了人脑对S形和Z形轨迹上的活蟑螂进行实时控制的任务。本研究实现了人脑对S形和Z形轨迹上的活蟑螂进行实时控制的任务。

本研究实现了人脑对S形和Z形轨迹上的活蟑螂进行实时控制的任务。研究人员指出,这项技术扩展了传统的脑-机接口技术,并初步尝试了“阿凡达”式的脑-脑交流。它还可以用于复杂地形的探测、风险排除以及未来的其他操作。这也为“大脑网络”存储技术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据悉,研究人员将在近期继续完善控制模式,实现多人合作控制多蟑螂竞争模式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