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世界上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结合“京沪干线”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的天地链路,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表明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范围的集成量子通信网络的雏形,并朝着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安全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9日下午,中科院院长、党委书记白春礼一行来到位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北京控制中心和星地综合控制中心,听取了“京沪干线”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的现场工作汇报后,宣布“京沪干线”正式开通。随后,白春礼利用量子加密视频会议系统与安徽省省长李进行了交谈,并向合肥、济南、上海、南山的科研人员代表表示问候。与此同时,通过墨子量子卫星和奥地利地面站之间的卫星量子通信,与奥地利科学院院长安东·蔡林格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在通话中,安东·蔡林格祝贺中国科学家最近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显著成就,对进一步加强两国在量子领域的深入合作寄予厚望,并对中国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表示衷心祝贺。

白春礼在会上指出,中国在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量子通信在金融领域、大数据、远程视频会议等服务领域的成功应用表示赞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安徽省、新华社和各合作参与单位的相关领导专家共同出席了相关活动。

2013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的统一领导下,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主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京沪干线”项目。安徽、山东、合肥和济南共同投资建设,得到了上海和北京的大力支持。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参与了建设。整个工程的工期为42个月。到2016年底,它已经完成了全线连接和卫星-地面一体化。经过半年多的应用测试和长期稳定性测试,已于2017年8月底在合肥完成全网技术验收。建成的“京沪干线”实现了连接北京和上海、贯穿济南和合肥的总长2000多公里的量子通信骨干网。通过“墨子”量子卫星兴隆地面站与“京沪干线”京沪中继接入点的连接,真正开辟了全球集成量子通信的链路。通过“墨子”量子卫星与奥地利地面站之间的卫星量子通信,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洲际量子通信。

“京沪干线”全线关键率大于20kbps,可满足数万用户的重点配送业务需求。量子卫星兴隆地面站至北京接入站的全线关键速率超过5kbps,能够满足基本数据通信要求。在业务应用方面,实现了北京、上海、济南、合肥、乌鲁木齐南山地面站和奥地利科学院6点钟洲际量子通信视频会议,实现了交通银行北京和上海远程企业网上银行用户的实时量子保密通信交易,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京沪远程数据的量子加密传输和容灾,阿里信用数据的远程加密传输和量子加密流媒体视频点播等应用演示。

量子通信是唯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和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今天,当中国的尖端技术完全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时,量子通信已经在世界上领先,并继续保持其主导地位。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首次突破了100公里以外的量子通信安全距离,为量子通信技术的应用打开了大门。2016年,安全距离进一步超过404公里,实现了全球距离最远的点对点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了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单光子探测、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等关键技术,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实用可靠的中继方法,确保了城际量子通信的顺利实现。

“京沪主线”与“墨子”量子卫星的完美对接,标志着全球集成量子通信网络的雏形已经形成。基于此,未来将推动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务、国防、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最终构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京沪干线”的建成开通,将吸引和培育一大批保密通信领域的上下游企业,使量子保密通信产业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