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领导的国际合作小组通过对最新天文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了暗能量随时间演变的证据。这一发现表明暗能量的性质可能不是爱因斯坦100年前提出的“宇宙常数”,这对暗能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结果在8月底发表在《自然》杂志的天文学特刊上。9月5日,在该杂志的“新闻与观点”专栏中,一篇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口译文章也在网上发表。

揭示暗能量的物理本质是现代科学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暗能量的物理性质体现在其“状态方程”中,即暗能量的压力与能量密度之比。在传统的真空能量——冷暗物质宇宙学标准模型中,暗能量是爱因斯坦在1917年提出的“宇宙常数”。在这个模型中,暗能量没有任何动态特性。

2016年,赵公博带领国际大星系测量SDSS三号(BOSS)合作团队,利用最新观测数据和新方法,在宇宙演化的多个时期获得了高精度的重子声振荡(BAO)信号。

基于这一测量,由赵公博领导的国际小组使用了由赵公博开发的暗能量重建方法,以3.5标准偏差的水平找到暗能量状态方程随时间演变的证据。这意味着暗能量的本质可能不是真空能量,而是某种动态场。

据报道,暗能量的动态性质仍然需要下一代大规模天空调查来验证。在接下来的5-10年里,科学家们期待着世界上最大的银河测量电子观测系统项目(赵公博是项目负责人之一)、DESI项目(国家天文台是合作单位)、PFS项目(国家天文台是合作单位)等。帮助人类揭开暗能量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