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红楼梦读书笔记篇1

一部小说,最重要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要交代清楚,可是中国小说最著名的代表作《红楼梦》,却在这几方面都留下了太多的悬疑。本人研读之下,对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感到不合情理之处甚多;虽前后连缀,考查再三,仍然是一片迷雾。今开列如下,以征慧识。

书中第二回说:“只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紧接着就是贾雨村应聘做家庭教师,“看看又是一载有余,不料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病而亡。女学生……旧病复发,有好些时不曾上学。”在这些叙述过程中,没交代季节和具体月份,但黛玉生日大,是二月十二。第六十二回探春和袭人谈论生日时,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看来此时黛玉年龄应该是六岁,不可能是七岁。而且按照过去民间风俗,计算岁数大多以虚岁为主。

接着出现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作者通过冷子兴的嘴,给我们勾勒出贾府大家族的历史和现状。这个夸夸其谈的冷子兴是一个什么人物呢?为什么他对贾府如此熟稔?书中介绍,此人是都中一个古董商,是贾雨村最相投契的有作为大本领的人。但这个身份只说明了冷子兴的职业,第七回则注明了他是贾府地位重要的当家人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女婿。周瑞夫妇在荣国府管理层中地位仅次于以资历取胜的大管家,直接听命于核心层驱遣,是被公子、小姐称为周哥哥、周姐姐的有一定权威的人物。这样看来,冷子兴的演说就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令人可信的事实。

冷子兴说贾宝玉:“如今长了十来岁”。这时宝玉和黛玉的年龄差是四岁多。

林黛玉在贾雨村伴送下乘船赴京都,路程再远,船速再慢,也用不上半年时间。这一点通过贾母的话能反映出来,贾母说:“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里,把你林姑娘暂且安置在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给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排吧。”可见林黛玉是在当年秋天从扬州出发,冬季到达贾府的。因此林黛玉到贾府时,还是六岁。

第三回黛玉回答王夫人时,陪笑道:“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 这就出现了第一个年龄谬误,宝玉此时到底是十几岁还是七岁?第九十回贾母谈给宝玉娶亲时说:“况且林丫头年纪到底比宝玉小两岁”,又出现了第二个谬误:林黛玉究竟比贾宝玉小一岁还是小两岁?当然这个谬误是续书中出现的。

再看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左右瞻顾,事事小心,言谈举止深合礼仪。一个六岁孩子,即使受过教育,也难以面面俱到顾及周全,书中出现的分明是个娴静典雅的少女形象。从宝玉和探春(探春比黛玉还小)的对话,也根本不是孩提间的话语。探春听到宝玉给黛玉取名“颦颦”,问道:“何处出典?”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取这个字岂不美?”探春笑道:“只怕又是杜撰。”宝玉笑道:“除了《四书》,杜撰的也大多呢。”还有作者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刻画林黛玉的美。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标致人儿”——是描写小女孩的口气么?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神仙似的妹妹”、 “捧心西子”更是对青年女性的赞语。同一回出现的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也不是五六岁的小女孩形象。

贾母让黛玉和宝玉住在一个房间,中间只隔一个碧纱橱,如果都是小孩子,还没有什么,如果是十几岁的年龄,能不防嫌吗?别说是封建礼教盛行下的贾府,就是现代人也不能这样安排住宿。这又是人物描写与实际年龄极不搭界之处。

让我们继续探讨,书中并无任何过渡性的叙述,就到了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梦中与秦可卿发生云雨之事。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再怎么早熟,也不可能发生男女之事,这时的宝玉最小也应该是十四五岁年纪。实际情况怎样呢?第五回宁国府赏梅(梅花开的时间应是腊月或正月)。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书中说:“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刘姥姥见到凤姐穿的是冬装,“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说明又过了一年。接着是贾宝玉认识秦钟,二人入家学读书。第八回写道:秦邦业却于五十三岁上得了秦钟,今年十二岁了。第九回贾宝玉对秦钟说:“咱们两个人,一样的年纪……”

接着贾府经过秦可卿患病、宁国府家宴、秦可卿丧事、林如海去世一系列重大事件,时间不觉又来到年末。第十二回写道: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因为身染重疾,写书来特接黛玉回去。贾政过生日时(书中没写具体日期)接到圣旨:贾元春被封为贵妃,并立即开始修建大观园。如果是冬季,北京天气寒冷,不可能进行园林施工,所以贾政过生日应该是转过年的春天。庞大宏伟的工程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工。第四十二回讨论贾惜春作画时间时,黛玉说:“伦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就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的功夫呢。”

元春省亲该是又一年的元宵节。这样算来,从第六回开始,时间整整过去了三年。

元宵节后,书中明确写出,正月二十一,是薛宝钗的十五岁生日。这时的贾宝玉应该是十三岁。接着在第二十五回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宝玉中邪祟时,瘸和尚为宝玉治病,持玉念道:“青埂峰下,别来十三载矣”。

无论从薛宝钗过生日,还是从与秦钟相识,两者都能倒推出,第五回时的宝玉应该是十岁。十岁年纪就梦游太虚幻境,还经历男女之事,真是闻所未闻!端的“又向荒唐演大荒了”!

书中三十九回,贾母问刘姥姥:“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起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可以推断,此时贾母大约是七十二、三岁。时隔不多日子,应该是同一年,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对薛宝钗说:“我今年长了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这样看来,此时宝玉是十六岁,宝钗是十八岁。

第七十一回,书中写道: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大寿,与七十三岁相差七年。此时宝玉、黛玉、宝钗分别是二十三、二十二、二十五岁,都已过了成婚年纪,真是不可思议!

其后七十八回,宝玉作《芙蓉女儿诔》中说:窃思女儿自临人世,迄今凡十有六载。晴雯死时是十六岁。可实际情况,晴雯比宝玉大。第六十三回写到袭人的年龄:“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黛玉与他同辰”。第六回写到袭人比宝玉大两岁:“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 说明晴雯、袭人、宝钗三人同龄,都比宝玉大两岁。贾母过八十大寿过了很久,而晴雯才十六岁,比她小两岁的宝玉不能不是十四岁。说宝玉十四岁还比较合乎实际,因这时的园中姐妹都没有出嫁。所以,贾母的年龄肯定出了很大问题。另外,书中很多人物的年龄都模糊不清。

书中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的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雨村笑道:“弟族中无人在都,何谈及此?”子兴笑道:“你们同姓,岂非一族?”雨村问:“是谁家?”子兴笑道:“荣国贾府中,可也不玷辱了老先生的门楣了!”雨村道:“原来是他家。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自不少,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能逐细考查?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认他,故越发生疏了。”

子兴叹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冷子兴道:“正是,说来也话长。”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金陵是南京,石头城更是南京别称,通过上面述说,金陵即是都中(都中即京都)。可从第三回开始,林如海托贾雨村带黛玉乘船从扬州出发,赴京都前往贾府,京都明显是北京。林黛玉到贾府后,书中多次出现下大雪场景,贾府卧室都有炕,手炉、脚炉等北方家居必要设施。南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雪,更不会下得那么频繁。

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贾母来了,很生气地对贾政说:”去看轿!我和你太太、宝玉儿立刻回南京去!”

第一百二十回,书中写道:且说贾政扶贾母灵柩,贾蓉送了秦氏、凤姐、鸳鸯的棺木到了金陵,先安了葬。贾蓉自送黛玉的灵,也去安葬。

另外还有很多地方都能验证:京都是北京而不是南京。

这是地名上的第一个舛错。

第二回贾雨村对冷子兴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这是贾雨村给出的贾府位置图:“二宅相连”,应该是“二宅相对”;而且是东西相对。

再看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情况: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不开,只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是外祖的长房了。”又往西不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这里宁国府与荣国府同在大街北面,东西相连。

大观园的设计也是基于两宅相连的地理形势。先令匠役拆宁府会芳园的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已尽拆去。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条小巷界断不通,然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联络。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了来的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其山石树木虽不敷用,贾赦住的乃是荣府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如此两处又甚近便,凑来一处,省许多财力,大概算计起来,所添有限。通过以上叙述,进一步证明了荣宁二府的位置是相连而不是相对。还有第六十六回,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第六十三回,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第八十八回,小丫头琥珀过来回贾母道:“东府大爷(贾珍)请晚安来了。”第一百零七回,书中写道:贾母素来本不大喜欢贾赦,那边东府贾珍究竟隔了一层。以上都明确说明了宁荣二府东西相连。这说明贾雨村口中的宁荣二府位置是错的。有人说第二回贾雨村看到的是贾府老宅,可书中并未交代,从他和冷子兴的对话,说的就是贾府现状。

1、祭祖活动中失踪的贾蔷

红楼梦中主要人物以外,贾蔷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第九回贾蔷首次登场:这人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之中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跟着贾珍生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得还风流俊俏。他兄弟二人最相亲厚,常共起居,宁府中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专能造言诋毁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什么小人诟啐谣诼之辞。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这贾蔷外相既美,内性又聪明,虽然应名来上学,亦不过虚掩眼目而已。仍是斗鸡走狗,赏花阅柳为事。上有贾珍溺爱,下有贾蓉匡助,因此族中人谁敢触逆于他。

因为贾珍与贾蔷的特殊关系,修盖为贾元春准备的省亲别墅(大观园)时,贾珍派贾蔷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负责整个戏班筹建工作。回来后贾蔷做了大观园戏班的总管,并得到龄官痴心的爱。贾府败落后,他和贾环、贾芸沆瀣一气,利用代理管事的机会,偷典偷卖、酗酒聚赌,把贾府闹得乌烟瘴气。这里想说的是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书中写道:众人围随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帐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像。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下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里。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媳妇,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去,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

红楼梦读书笔记篇2

我怀着辛酸泪把《红楼梦》读完,我心潮澎湃,百感交集。为贾宝玉的命运而诉苦;为林黛玉的短命而叹惋。这本千古绝唱的《红楼梦》却从一块灵石而引发出来的。

灵石为了让自己成为奇物,被仙道刻上了一些字,并带到了荣国府贾宝玉的身上。这块石头经历了风风雨雨,从荣国府的繁荣昌盛到后来的败落;从贾宝玉每天无所事事到剃发还僧,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我赞叹不已,并为荣国府的悲剧而感到叹惋。

我特别喜欢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曹雪芹把人物的动态、语言、神情及场面描写都描写得面面俱到,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别向着贾宝玉,看他每日无所事事的样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务正业,命运注定他一定没有什么好下场。

那些整天吃喝玩乐的大小姐,每天都要作诗、饮酒。在一起玩乐,到头来死的死;卖的卖;亡的亡,不经鼻子一酸,替他们感到可惜,这种封建社会制度对人的不公平。

我要学习曹雪芹能把红楼梦写的这么好,许多地方都能用上诗、词和歌曲串联在一起,配合得十分恰当,让《红楼梦》锦上添花,更加完美了。其中我最喜欢“护管符”上赞美金陵四个大家的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景象,形象生动,总会让人历历在目:贾不假,白玉当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容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但想到贾家、史家、王家薛家都落到穷苦之地,都免不了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从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的样子,到关在监狱里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真是一落千丈。想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我还要学习曹雪芹一波三折的写法,能把人物写得形象生动,好像我已经置身于荣国府中,体会荣国府的兴亡与衰落。

合上书,我看完了《红楼梦》便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红楼梦读书笔记篇3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姐姐在津津有味地阅读《红楼梦》,我好奇地凑过去一起看。当时看的是元妃省亲片断,我似乎看到了贾家为迎接元妃省亲建了豪华大观。我立马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住了。此后我去图书馆借了《红楼梦》来看。本书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从中我们也可了解到各种人情世故和交际能力。

《红楼梦》中有很多值得后人探讨,例如各种服饰穿着,药材品种的多样等等。因为有着对红楼特殊的感情,特写了这片文章来述说。

该书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体现封建时代的包办时代的封建婚姻。《红楼梦》主要讲的是在大观园里生活的贾宝玉与贾家女儿们。宝玉与黛玉两人一见如故,又因宝钗等人的介入,两人一直在争吵中度过,却又在争吵的同时感情不断升温。但最后为了冲喜,宝玉与长辈安排的宝钗成亲,而黛玉也含恨而终。宝玉去做了和尚,而贾家也从兴盛走向了衰落。

宝钗和黛玉是两个性格不同的女子。一个崇尚民主自由一个遵循封建思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当然很多红楼迷的就会分成两派,拥护黛玉的则认为黛玉率真,感性,宝钗则是虚伪,攻于心计;拥护宝钗的则认为宝钗稳重,温柔。黛玉清高,多疑。其实我认为黛玉和宝钗两人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书中描述的那段,生动又形象地写出了黛玉极具有讽刺性,把醋意表达的淋漓尽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清高,说话伤人而宝钗的蘅抚院布置简朴,没有特别的加以修饰,生活上淡泊,待人和蔼,处事圆滑深得人心,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型淑女。在这点上宝钗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连处处与人为敌的赵姨娘也夸她‘会做人,很大方。’而黛玉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丫头们则因为她的直话直说而认为她是尖酸刻薄之人。从这方面讲宝钗和黛玉是对立。

然而黛玉也有宝钗善解人意,蘅抚院派人送来燕窝和雪花洋糖,黛玉也体贴的让婆子在外头喝茶,送了几百钱给她;还有香菱学诗时,黛玉则把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她并对她指点一二,可谓是孜孜不倦。

而宝钗也是黛玉多疑敏感的特点,这不是凭空捏造。某次宝玉随口问宝钗不看戏么,而宝钗说怕热,宝玉就开玩笑拿她跟杨贵妃比,还说她体胖怕热。当时宝钗是应该选皇宫才人落选了,宝钗则认为宝玉这是在变相讽刺自己,变得不高兴。宝钗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所以在宝钗身上有黛玉的影子,在黛玉的结局一样是悲剧。他们都是封建时代的牺牲品。而宝钗则因为宝玉出家做了和尚独守空房。

宝钗和黛玉的统一性还表现在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女子。元春省亲,宝钗建议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而绿蜡典故连宝玉都不知道,可见宝钗的才华非同一般;而黛玉则是在海棠社,菊花社中多次夺魁。两位佳人均是满腹经纶之人。

所以钗黛两人从表面看是两种不同的人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共同点的。

总之我认为宝钗与黛玉各种各的好。黛玉是比较追求民主自由的,较有叛逆性格而宝钗则是遵守封建礼教的‘淑女’风范。《红楼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

红楼梦读书笔记篇4

自从不知在哪里看到红楼同好闲闲的一句“李纨是个厉害人物”之后,突然就开了窍,再读红楼,怎么看怎么觉得人称“菩萨”、“佛爷”的大嫂子李纨,才真的是适应性超强的高级人才,几乎可以出将入相,当得了心态良好的全职太太,也轻而易举就能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是是,论天分,论博学,李纨不及钗黛,论聪敏,论干练,她也一定输给熙凤和探春。但她偏偏就能望重武林,大观园内“李纨为首”,这四个字在红楼书中会常常读到,统领大观园里那些各具才华、个性鲜明的女生们的,是貌似不起眼的李纨。如果你有过几年职场历练,你就会发现,一个组织中一定会有至少一个李纨。他(她)也许不是组织中最当时得令的红人,但却稳定地拥有大老板的信任和好感。《红楼梦》第五十回,众女芦雪庵联句,贾母一时高兴,过来与民同乐。李纨见了拥轿而来的贾母,有一连串的反应动作:先是“忙往上迎”,往下,“李纨早命拿了一个大狼皮褥来铺在当中”给贾母坐,接着“李纨早又捧过手炉来”;贾母想吃盘子里的糟鹌鹑,“李纨忙答应了,要水洗手,亲自来撕”。在贾母命她“坐下”后,“这李纨便挪到尽下边”,末座陪侍。

一个如此细心、忠实、恭谨、有眼力见儿的下属,自然让老板觉得舒服。虽然从内心深处,贾母本能地给予更多欣赏的,是王熙凤、林黛玉这类惊才绝艳、八面玲珑的类型,但,不大说话的李纨还是赢得了“老太太也是和凤姐姐一样看待”。李纨的月例、分红按贾府的最高等级拿,从她享受的待遇也看得出她在贾府的地位。不错,职场中的李纨,可能从来都不是老板最为激赏、最寄予厚望的下属,老板也并不指望他(她)冲锋陷阵,干出多么炫目出彩的漂亮活计。在上司眼里,他(她)不出众,守规矩,做事稳妥,让人放心。而“让人放心”这四个字,几乎就是李纨们职场生存的不传之秘。不单他(她)的上司,他(她)也让自己的平级同事放心。

终于说出口了。你放心。

“你放心”。这是一句洞彻肺腑的懂得。

宝玉在告诉黛玉,我懂得你孤苦一人寄人篱下的哀怨和自怜,我懂得你在听说了来自宫里元妃暗示后心里的不安,我懂得众人口中有意无意的“金玉良缘”在你心中惹起的反感,我知道张道士当着众人面提亲,在你心中激起的失落的狂澜。你平日里在我身上用的心,用的情,我懂得;你因为心中不安,那些小性子,小别扭,我懂得;你那些无法言说的万端心思,你的试探、猜疑和期盼,以及它们化成的串串泪珠,我懂得。一切,都在我的心上,你放心,我懂的。

“你放心”。这是一句明明白白的表白。

说什么“金玉良缘”,论什么“仕途经济”,家世、背景、仕途、姻亲,那些人看重的东西,在我这里,却毫不相干。你是我灵魂选择的知己,在我眼中,你独一无二,你不可替代。我对你的珍视超过了其他所有人,你对于我的意义,没有其他任何人可以相比。我会牢牢记着我们前世的“木石之盟”,从今生第一次见面起,我就在人群中认出了远别重逢的你。你放心,这句话说出口之后,也再也不会有别人。

“你放心”。这是一句庄重严肃的承诺。

你放心,我的生命里,我的未来里,都有你。我会为了你我共同的理想和未来努力。我不会随波逐流轻言放弃。我会坚定执着的好好做自己,我会聪明地随遇而安保全自己;我会好好地打理自己的世界,独立而勇敢,我不会成为任何人的依附和拖累,包括你;我会把认认真真地、积极乐观地、真诚热忱地,让自己的生命之树,顺应时节开花结果,让根须深深扎下,让树干直立挺拔,让枝叶茂盛繁华。我会让自己长成与橡树并肩而立的一株木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拥在云里。

有朋友曾问我,你能不能用一句话,告诉我,《红楼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从哲学层面上说,这本书讲了一个从“空”到“悟”的故事。《红楼梦》一书深邃博大,其哲学主旨就是十六个字: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从现实人生层面上说,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茫茫人海中寻求知己的故事。

一块顽石,因为女娲的锻炼,有了灵性。听了一僧一道的快意谈论,动了凡心,去人世间经历一番。从茫茫虚空到最后的悟空,生命的这段旅程原本是孤独的。而最珍贵的,莫过于旅途中遇到一个心灵相通的知己。找到了,这个生命,这颗心灵,才会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欢喜与温暖,才会有真正的安心与宁静。漫漫一生,知己难得,拥有的滋味,无与伦比。

最幸福清甜的滋味,莫过于,“你放心”;

安心、欢喜、踏实、温厚——最美的那句话,莫过于,“你放心”!作者:木兰

红楼梦读书笔记篇5

贾宝玉终于又上学了!荣国府里,贾母、王夫人并众姐妹们是一番高兴,以为宝玉这下必定勤学苦练,学业长进,功名指日可待。

且慢高兴!

你们不觉得奇怪吗?先前宝玉是那样的厌恶读书。记得吗,不久前,在宁国府里,宝玉倦怠,欲睡中觉时,侄媳“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原来这些字画都是劝人勤学苦读,学会处事做人的。

曾几何时,一向对读书深恶痛疾的宝玉,现在忽然要“速速作成”上学之事。他对秦钟说:“咱们回来告诉你姐夫姐姐和琏二嫂子。”并说:“你今日回家就禀明令尊,我回去再禀明祖母,再无不速成之理。”缠着贾母,急切地要让秦钟陪他去学塾读书。

是什么原因呢?

小说第七回,写贾宝玉和秦钟相见:

那宝玉只一见了秦钟的人品,心中便如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早得与他交接,也不枉生了一世……秦钟自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凡,更兼金冠绣服,骄婢侈童,秦钟心中亦自思道:“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结,可知‘贫瘘’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二人一样的胡思乱想……你言我语,十来句后,越觉亲密起来。

这是一般的朋友相见吗?这简直可以和贾宝玉、林黛玉相见媲美。

原来,急切要上学只是个借口,“醉翁之意不在酒”,为情爱入学,为风流读书才是真。

且看他们在学堂的表现:

“自秦、宝二人来了,都生的花朵儿一般的模样,又见秦钟腼腆温柔,未语面先红,怯怯羞羞,有女儿之风;宝玉又是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性情体贴,话语缠绵。因他二人更加亲厚,也怨不得那起同窗人起了疑,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布满书房内外。”

由此可见,宝玉和秦钟在学堂的相处,“同来同往,同坐同起,愈加亲密”,关系非同寻常,学童们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起了疑,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布满书房内外”。

再往下看:“宝玉终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更有两个多情的小学生,亦不知是那一房的亲眷,亦未考真名姓,只因生得妩媚风流,满学中都送了他两个外号,一号‘香怜’,一号‘玉爱’……如今宝、秦二人一来,见了他两个,也不免绻缱羡慕……香、玉二人心中,也一般的留情与宝、秦。因此四人心中虽有情意,只未发迹。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不意偏又有几个滑贼看出形景来,都背后挤眉弄眼,或咳嗽扬声。这也非止一日。”

接下去故事的发展是:秦钟香怜恋风流,同学金荣起疑心。流言四起惹口角,群童争斗闹学堂,以至于砚瓦书匣齐飞,门闩马鞭共舞,搞得一片狼藉。

作者写得真精彩!

写得最精彩之处,我以为要数作者对那批看热闹的小观众的描述:

“众顽童也有趁势帮着打太平拳助乐的,也有胆小藏在一边的,也有直立在桌上拍着手儿乱笑,喝着声儿叫打的。登时间鼎沸起来。”

几个“也有”,把这群小顽童又胆小又要“看火烧望兴”(“兴”,俗语,即“烧得旺”之意)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红楼梦读书笔记篇6

我曾经十分不喜欢宝玉,因为我认为他太过风流倜傥,到处沾花惹草,却又不负责任。他曾与袭人鸳鸯麝月之流顾盼生情,心中却又怀揣着林妹妹。

处处留情,缱绻风流。直到看到“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儿,来至池边,抖在池内”,宝玉担心脚步践踏花瓣,便用衣服兜住花瓣。他对于自然界的美,亦珍视,亦追求。他爱的,原是这世间万物的美。

爱有情者,亦爱无情者。他曾向鸳鸯讨吃胭脂,又在雨中提醒龄官,他曾在水仙庵哀悼金钏,又为晴雯杜撰芙蓉诔。他爱惜着绿蕊新发,初春乍到,窈窕少女的生机勃勃,却拒绝着枯草衰颓,深秋萧瑟,老妪孑然的残败迟暮。

他只爱生命伊始不受污浊的澄净的美。就像对莺燕的低喃,对荷波的惊艳,对女儿们的多情痴狂。

因此他“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因此他“拿了篦子替他篦。”因此他“自己烫了手,倒不觉的,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

因此他“想起上次袭人喜吃此物,便命留与袭人了。”

因此他“偏寻根究底,只因村姥姥信口开河。”

因此他“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他本是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却钟于琼闺秀阁,日月清华。

红楼梦读书笔记篇7

花了60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把红楼梦完整的读了一遍,一直都以为这样舞文弄墨的文学著作不适合自己读,但是越读越被其所吸引。原来一切都是自己以为,很庆幸,能在这个年龄读了一遍红楼梦。手指从书中一页页翻过,潇湘馆的竹林便在我指下长出,蘅芜苑的奇草仙藤也爬满了玲珑石,换了冠带的贾宝玉对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刚开始读时,真的被乱到了,各种人物关系,各种姑表亲姨,各种丫鬟小妾,导致每读到一个新的人物都要在人物关系图上去找。最佩服的是曹公,究竟要怎样的生活经历和才思敏捷才能将丰富的中华文化融入到一本书中,全书几百个人物,要根据几十个不同的人物背景和性格分别作诗,同时要求诗作出来让人能一眼分辨得出层次的高低。

读红楼梦,就是读人物关系,黛玉之清高,宝钗之贤淑,湘云之豪爽,熙凤之精明,丫鬟们也是各显异彩,温柔如袭人,率真如晴雯,知心如紫鹃,刚烈如鸳鸯,‘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的平儿,叛逆而又疯癫的宝玉。

黛玉如初恋,是刻骨铭心,是单纯的,是美好的,但是和黛玉这样的女孩子在一起应该会比较累吧,结婚还是应该像宝钗这样的,贤淑,面面俱到,平平淡淡。

最喜欢的还是晴雯,娇好的面容高挑的身材,性格率真而不做作。晴雯并非不爱宝玉。病晴雯勇补金雀裘一回,便把晴雯爱之深描写的淋漓尽致。晴雯的死,宝玉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这样封建礼制下,虽说有贾母疼爱,然终是一个弱柔公子,平日里都没几分阳刚,又能做些什么呢?宝玉终究去看了晴雯,又做了诔文。

越读到后面,越觉得凄凉,金钏儿被冤枉投井而死,元春暴毙,迎春,被夫家折磨致死,探春远嫁,惜春和紫鹃出家,晴雯被驱除病死,贾母王熙凤病死,黛玉在宝玉和宝钗大婚之日伤心而死,何等凄凉。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读红楼梦,真的可以让我们读懂人生,读懂里面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读书笔记篇8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

既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

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红楼梦读书笔记篇9

贾宝玉在书中被贾政成为“无知的业障”“不肖的孽障”,可从书中情节可见,他并非无知,只是不喜欢读为了做官而读的《四书》罢了,便被贾政称作“无知”。从他给林黛玉取字,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等情节可见,他的知识面很广,其实是喜读书的。

赠林黛玉表字,从见面到赠字不到一会,他便从脑子里搜索到了合适的表字“颦颦”与其出处。可见其并非无知。

宝玉写的字被众人夸赞,黛玉见了他的“绛芸轩”三个字也连连称好,还请他帮忙写一个匾。可见宝玉的字着实好,在书法上也没少下功夫。

贾政怒斥宝玉念了些流言混话,学了些精致的淘气,“学《诗经》只是掩耳盗铃罢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要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贾政、邢夫人等认为有关仕途的《四书》才当是书,而宝玉不爱读《四书》,就被他们认作“不喜读书”。可见宝玉“不喜读书”是被封建思想观念冤枉的。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的诗歌才华大放异彩。既识得罕见的花草,还能道出其名出处。随口一吐,就出口成好诗,让众人连连称赞,自愧不如。可见其读书之广。

由此可见,贾宝玉只是不喜欢有关当官的、推崇人情练达的书罢了。他喜读书,只是不喜读那一类书,便被众人误认作“不喜读书”。

只因不喜仕,误认不喜书。作者:高一(1)班林丹莹

红楼梦读书笔记篇10

贾迎春恐怕是十二钗中最惨的一个女子。关于她的描写可以说是要一章一章地去找。第三回从林黛玉之眼描述了她。怎么说的?“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肋凝新荔,鼻腻鹅脂,温顺沉默,观之可亲。”第五十六回贾母闻得甄宝玉和贾宝玉模样儿相仿时,不相信甚至带少许不屑的口吻说:“大家子孩子们,再养得娇嫩,除了面上的残疾,十分黑丑的,大概看去都是一样的齐整。”贾三姐妹中,惜春未写貌,而贾探春的外貌描写,我个人认为是挺张扬的。“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一句话毫不由说地“夺”走了别人的视线。贾迎春的外貌大抵也如贾母所言,是很平凡的候门公府千金,并没有让人过目不忘的绝佳。

贾母在第三回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就罢了。”这是回答林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显然这里的“姊妹们”应当指林黛玉见面不久的迎、探、惜。惜春小,也许真的只是识得两个字。探春呢?最直白就看《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的“迎、探、惜三人之中,要算探春又出于姊妹之上”,“秋爽斋偶结海棠社”里贾宝玉大喜“三姊妹高雅”,探春出理家政,王熙凤更是用了五六个人来衬托她,赞誉她。

探丫头真的才华横溢,虽然“难与薛林争衡”,可到底也在诗社笔墨了几首。藕丫头,也就是惜春虽然不大作诗,可人家会画画,刘姥姥听到贾母说:“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她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时,喜的忙跑过来赞美说:“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个神仙托生的罢。”

贾惜春前八十回还曾被人夸奖过一番,可怜的迎丫头作为府中的长姐,却一直被人冷落,相貌平凡。贾母说的“认得两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大抵也是说她呢!

贾母去清虚观打醮的时候,小姐们带了很多很多丫头们。贾迎春的丫头是谁?司棋、绣橘。司棋是一个了不得的丫头,她和姑表兄弟私传表记,海誓山盟,被鸳鸯无意遇到,鸳鸯当时怎么想的?“因想这事非常,若说来,奸盗相连,关系人命,还保不住带累了旁人。”这几个四字词语严重地说明了若被别人察觉告到哪个主子那儿去的后果啊!司棋是一个大胆恋爱、追求自由的丫头哪!仅凭这一点大胆叛逆的性格就可以看出她定然是不受迎春约束的。

司棋其实也是一块煤炭,她发起火的威力不比晴雯火爆!第六十一回,迎春房里的小丫头莲花儿说:“司棋姐姐说了,要碗鸡蛋,炖的嫩嫩的”,显然是司棋是给自己养胃,也许还懒得自己去叫,才派莲花儿来的。这一点与晴雯让不燕来端芦蒿,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吗?都是丫头的身份,主子的样儿哪!

司棋还派人还催莲花儿,说她“死在这里怎么就不回去?”你可以想象司棋的要求多不简单?动作稍慢点燃和就要挨顿骂,甚至有点咒人的意思了。

莲花儿告诉司棋,柳家说没鸡蛋不炖后,她发威了吧?怎么做的?注意她“此刻伺候迎春饭罢”,我完全可以设想她一边咬牙切齿一边心不在焉地弄了点饭菜,扔给迎春。她作为一个丫头,不把伺候主子当正经事儿,反倒是跟别人呕气放在首要位置,不把“伺候迎春吃饭”当会儿大事,而是当每天必做的一个功课,做完拉倒,才不管你迎春吃得舒畅不。胡乱料理完迎春后,她带了小丫头们,喝命:“凡箱柜所有的蔬菜,只管丢出来喂狗,不家赚不成”。这里的“丫头们”恐怕不止一两个,从后面“造反”的声势来话,司棋可是管领着一大群丫头,可能“造反”时一个也没留下来去伺候迎春。

柳家最后蒸了一碗鸡蛋,司棋你这总可收场了吧!你东西砸了,人家也道歉了,谁知“司棋全泼了地下了”。多么嚣张哇!

司棋就是这样一个叛逆心强、脾气火爆、的下就有掌管小丫头们工作支配的权利的不是小姐胜似小姐的一个丫头。

司棋排山倒海地大闹一场,里头还有一个添油加醋的小丫头,谁?莲花儿呀!迎春屋里的大丫头掌实权,小丫头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个也都挺张狂。

第五十七回通过薛宝钗和刑岫烟的一番促膝谈话吐透出了这一点。

作者写“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连他自己尚未照看齐全,如何能照管到他(邢岫烟)身上,——凡闺阁中家常一应需要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他又不与人张口。

邢岫烟对宝钗说道“要使什么,横竖有二姐姐的东西,哝着些儿,搭着就使了。姐姐想,二姐姐也是老实人,也不大留心。我使他的东西,他虽不说什么,她那大留心。我使他的东西,他虽不说什么,她那妈妈丫头那一个是省事的,那一个是嘴不尖的。我虽在那屋里,却不敢很使他们。过三天五天,我倒得拿出钱来,给他们打酒习点心吃才好”。

从邢岫烟这一番话中,不禁让人咀嚼一种,迎春的卑微生存状况,丫头们在小姐头上。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清凉凹晶馆联诗悲寞》中提道“虽有迎春惜春二人,偏又素日不大甚合。所以只剩湘云一人宽慰他“,这借林黛玉之口说出了她与“迎春”“素日不大甚合”,一个“素日”表现出一直如此,“甚”又体现了程度之深。

这一回中黛玉和湘云联诗,没邀请迎春,也许有一个很大的原因,贾迎春不大会作诗。贾妃省亲她也作了一首,不过只是勉强凑成,简直无法与薛林比。

贾妃差人送灯谜,宝钗走近地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只说难猜,其实一见便猜着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也装模作样,暗暗写了半日。这么简单的灯谜,惟有贾迎春和贾环猜的不正确。贾环没得着宫制诗筒、茶筅是很没意思,迎春却自以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她对一切事物抱以的宽容也是她性格懦弱的一个重大因素。

第三十七回探春提议起诗社,姐妹叔嫂的俗字都被别号所改了。迎春却道:“我们又不会做诗,白起个号作什么?”宝钗就很随口地以住地名丢给她了一个号。诗社里,迎春是懒于诗词,听了李纨让自己当副社长的话深合己意,也就不做诗了。

第三十八回的菊花诗,迎春却是独自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第四十回刘姥姥来,玩牙牌令时,迎春竟说了一句“桃花带雨浓”,连字数都挨不上边儿,错了韵还不像。

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迎春却痛了,既没有吃鹿肉,也没有联诗。

贾迎春倒也天生喜静,不大凑热闹,与湘云恰好相反。所以她也曾说过:“淘气也罢了,我就嫌他爱说话。也没见睡在那里,还咭咭呱呱笑一阵说一阵,也不知那里来的那些话。”

贾府的盛宴数不胜数。迎春来参与的大宴会挺少的。第三十五回“请了半天,只有探春惜春两个来了。迎春身上不耐烦,不吃饭”。

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贾宝玉请了探春,探春雅致高又喝酒,宝林二人是必来的,又恐不让李纨知道不好便又邀了她。一床热闹人,偏就想不起迎春来。

第七十一回贾母也只让史、薛、林与探五人向南安王妃请安。“贾母又只令探春出来,迎春竟似有无”邢夫人倒气愤不平。

第七十三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这才正儿八经地贾迎春开了一个大门面。后抄检大观园,司棋要被赶走了,迎春含泪似有不舍之意,“迎春语言迟慢,耳软心活,是不能作主的”,也没有保赦下来。只能主仆一场,让绣橘送出来一个绢包儿。丫头走了,奶妈也早已因开赌局罚走了,任凭黛、钗、探怎么劝,贾母也认定要管一管小姐们的奶妈子了。

第十八回“一时,只见迎春妆扮了前来告辞过去”,借贾宝玉之口也说出了“迎春尚未云,然连日也不见回来,且接连有媒人来求亲”等此话。大约迎春也快出阁,所以也格外珍重大观园里未嫁少女的青春日子,连晨省也难得打扮了。

面第十九回她就“误嫁山中狼”,是她老子欠孙家五十两银子,没得还,把迎春当作这银子活活送进了狼口。

贾迎春的生存状况单薄糟糕。对她最好的人究竟是谁呢?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在对待迎春的问题上,最悉心照料的亦不是宝玉,也不是宝钗,而是探春。

第七十三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中,一个在旁边伺候的媳妇便趁机道:“我们的姑娘老实仁德那里像他们三姑娘,伶牙俐齿,会要妹妹们的强。他们明知姐姐这样,他竟不顾恤一点儿。”

真的是不顾恤一点儿吗?绝对不是!后来是谁一坐下来就问累金凤的事情?是谁说“我和姐姐一样,姐姐的事和我的事一般。他说姐姐,即是说我。我那边有人怨我,姐姐听见,也即同怨姐姐是一理”?又是哪个人叫侍唤平儿过来的?都是探春哪!

一同前来安慰迎春的四人,只有探春厉害地开了口,问清原委,替迎春讨回公道。再看宝琴、黛玉,甚至拿这事拍手取笑。瞧瞧,即使不愿意插手这件事,也不用嘻嘻哈哈,拿一本正经审问的事儿当笑料吧!“宝钗便使眼色与二人,令其不可”,随后只得和迎春闹感应篇故事,“究竟连探春之语亦不曾闻得”。这就是宝钗的态度!你们吵,我闪在一边,不插手免得沾上灰哪!这等无动于衷让人联想不到那个派婆子雨给林妹妹送燕窝,暗中救济邢岫烟、给打伤的宝玉送药的多情的宝钗了。

你也许会说宝琴是贾府的尊客,宝钗与黛玉皆是亲戚管不了。可认真地听着总是问题不大吧?一个压根儿逃避,另两个皆不当正事。

海棠社刚起来,宝钗因迎春不会作诗,也就很随便地为她取了个号,更别提这里头还有什么典故了。

李纨要求迎春和惜春做副社会。“探春等也知此意,见他二人悦服,也不好强,只得依了。”这话什么意思啊?我个人认为,探春愿意也是想请迎春在诗社里也写几诗,也算正儿八经地入了社。谁知李纨先开口,交给她一个不咸不淡乏味儿的差事。

你知道贾宝玉轻描淡写、不以为然地说出一句“没他又何妨”前之他又说了什么?探春先告诉宝玉贾母逼着太太认宝琴是干女儿,宝玉笑道:“这倒无妨,原该多疼女儿些才是正理。明儿十六,咱们可该起社了。”接着探春就说了“林丫头刚起来”这些话。

你能相信吗?刚说完要“多疼女儿些才是正理”的宝玉却对迎春姐姐的病情毫不关心,一点儿也没有慰问的意思,甚至想敝下她一人开诗社会宝琴,简直文具盒难以想信。

倒是探春说不如让李纨、宝钗把家务料理好,湘云来了,黛玉身体全愈了,香菱也会作诗了再开社。这话潜意识里也盼着迎春早日康复,大伙儿一起其乐融融。探春心里惦念着迎春,一口把诗社的事儿拖了下来,可是迎春的病还是没有在开社时好起来,故而制度。

红楼梦读书笔记篇11

最近正重读《红楼梦》。原本给自己列计划一天一回,共一百二十回,想着能在一百二十天里逐字逐句把它读完,那也算是不小的成绩。谁知,一两回读下来,根本刹不住。忍不住一直往后续,每天三四回。

二十年前我初读《红楼梦》,不管内容,只求情节,里面的诗词歌赋,繁琐的吃穿住行细节通通略过。仅仅把它当作宝玉宝钗黛玉三角恋故事来读。所以,除了认识几个主人公,几乎毫无收获。如今再读,态度完全不一样了。不仅书中所有配诗逐字逐句细读,连书下方每一个注解都不放过。碰到我喜欢的名言佳句我还会拿笔记录下来,这是我第一次读书时旁边还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一点也不觉得麻烦,相反,很是享受。

虽然网上有现成的人物关系图可以下载,但我自己根据自己掌握的进度,慢慢完成了一个人物关系思维导图。自己做的,记得更牢,有利于后面阅读。

现在再读此书,感受真的很不一样,收获太多了。要知道自己这些年来了到底有没有成长或者变化,拿起曾经读过的一本书再读,就知道了。同一本书在不同年龄段读起来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个人的经历、阅历和人生经验,还有理解能力,思想观念等等都在变化。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大百科全书,故事性也很强,确实名不虚传,好看至极。若要问我现在每天早上起床的动力是什么?当然是起来读书,有好书在召唤,我舍不得赖床。心理专家说,幸福要向内求,外在的东西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短暂的。

想想也有道理,难怪我从来没有因为要看一眼隔夜买的某个奢侈品牌包包而催促自己快点起床过。倒是常常为了某个约会、某本书或某次出门旅行而兴奋不已,不想睡觉。

那么,你每天早上起床的最大理由是什么呢?愿你跟我一样,有所热爱,也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