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1

-->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讲述了中国人抹不掉的耻辱。如果那些士大夫不跳起来反对的话;如果慈禧太后不做那些士大夫的“傀儡”的话;如果那个时候多一些有认识的人话。那么中国就不会承受一系列的耻辱。但是,当时的领导者与人民,统统都不知道,我们的衰败,反而在那里安享荣华富贵。

不过,在李鸿章领导的时代中,还有三年光明,但是,在三年之后,慈禧太后与那些士大夫把皇帝“软禁”了,并且杀掉了一些有志之士,不过,还有些有志之士逃往国外,例如康有为。

之后,国民党的建立人孙中山先生,也是逃亡国外的爱国人士。他几次组织发起大反攻,但还是因为有人把秘密外泄,没有成功。不过,在之后的一次大反击当中,创造了杰出的功勋。

在大反攻,刚攻下一个省城时,立马有十三个省相应,纷纷发出话来:“我们省不再属于清政府管辖内。”犹于这一次大反攻,清政府被彻底瓦解,在没有人归他管理了。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2

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对我的收益非凡,从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时期的历史故事。

清王朝在我以前的看法中,是一个自甘堕落的王朝,然而事实上,它却有过自强的挣扎。

七下历史中,我们有提到过它“闭关锁国”“一口通商”,说这是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形成国人脑中“天朝无所不有”这种错觉带来的产物。的确,清王朝是太自负了。被打之后我们才失掉了自信。此时只有民族的复兴才是通往强国之路。

我们去学习西方先进的军器,派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去西洋,在国内所建造的有工业化痕迹的制造厂商,建立多所“外国语学校”……其中最大的动机无外乎是国防,我们总不能一直被欺负啊!于是军事建设也占比最多。自强运动的领袖们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性,但他们近代化得不彻底(非常关键)。全国上下先进的东西是变多了,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国人陈旧的心智和国家陈旧的政治。这就像下了极大的决心,却一直在为“表面功夫”而努力。领袖们虽为“领袖”,进行过与外国的交涉,也出过国,但他们所了解的只停留在表面,也只允许他们停留在表面:学军备。然而真正需根除的是旧制度、旧社会。

这就要求领袖们去深入了解外国的政治思想、理念,学到“内核”。这一点,也是孙中山先生与这些领袖的大不同之处。

当然,也不可否认他们把中国的自强向前推进了一步。

发生在清末的那若干不平等条约,不过是不得已。不得已因军备落后而签,不得已因内部起义(内乱)干扰而无法专心外交而签。唯一对中国有利可寻的条约,是琦善所签。他也正因超时人的外交观念而认作是“汉奸”“卖国贼”。

所以,清王朝的挣扎的不彻底,使致了一个受强者凌弱的形象。我们不是不愿自强,而是不懂自强。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3

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然后又翻了以前高中的近代史教材,其中对林则徐的描述不太一样。

高中教材中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而这本中国近代史中对民族英雄只字未提,于是我到网上搜索资料,重新认识了林则徐。

林则徐为什么被称为民族英雄,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为官刚正不阿和清正廉洁使他获得了“林青天”的美名。

2、禁烟运动

1839年,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负责禁烟,期间他刚正不阿,禁烟手段强硬,他在广州期间鸦片贸易几乎被阻断,更有著名的虎门销烟,展示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3、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到广州之后,慢慢意识到外国的军器比中国先进,于是开始翻译外国刊物,搜集外国资料。后来这些材料给了魏源编入了《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

我从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里看到了比较客观的对林则徐的评价,而不是过分的神化。

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并没有什么问题,他在鸦片战争后,给友人写的信里很好的总结了失败: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这是他的私信,他请他的朋友不要别人知道,他并没有站出来指出整个社会的落后。

人有历史局限性,林则徐是当时社会的精英,是清政府最好的士大夫,但是我们也要看清他并没有超载历史,并没有站出来推动愚昧落后的中国向前进,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苛责他,当时的中国在没有经历过一翻苦难之前是绝对不会清醒的。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4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此刻来到了大学,怎样还要学啊而且资料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剩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5

读完《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6

-->

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曲催人泪下的歌曲……让我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贯穿了中国近代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至20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近一个世纪历史,讲述了整整一个旧民主革命阶段——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作者用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翻开这本《中国近代史》,就仿佛掀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长卷。为何当时的中国多次被列强的铁甲钢炮给轰开了古老的大门?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人的守旧。中国人的守旧造成了他们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造成了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造成了国防的落后,国防的落后就造成了国家不保的危险。很可惜,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时,李鸿章勇敢地站了出来。

李鸿章,何许人是也?世界排行第九的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与统帅,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无数的荣耀集他一身,可谓是时势造英雄。或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李鸿章认清了仅有向西洋学习才能自强的道理。

历史就是这样公正,也是这样的残酷,它不会给予弱小者任何悲悯,也不会给予强大者任何协助。当清王朝的统治者在宫殿里享着天伦之乐之时,西方的工厂里机器正在轰鸣。李鸿章向西方学习,建工厂,设学校,成立北洋海军。虽然他自强的方式很不错,可是他自强过后却也救不了国,因为他自强的不彻底,没有认清楚清王朝落后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变就算是他本事再强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说,在那个时期,想要自强是有多么的困难。

历史早已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因为即便我们对历史有多么的不满,我们也无法将它改变。无论是什么年代,都是属于强者的。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有着强烈的职责感。如此这般,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7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迁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构成到瓦解的历史。它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这本书的作者是蒋廷黼。他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为什么呢?他出生于1895年,也就是说,他写的都是他身边发生的事情。这就厉害了,他领悟了许多我们过了这么久可能还没有领悟到的道理,那他真是太伟大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生生的被他变成了“当局者清,旁观者迷”。所以这是我十分敬佩他的其中一点。

他写的书十分有逻辑,并且感觉思维既贴近当时那个时代,又超出了那个时代。我跟我父母讨论了一下这本书,虽然我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很深刻的体会,可是我父母却说这本书写的很好。

我询问了他们原因,他们以前受过的教育都是:从一个角度评判整个历史,相对来说,角度比较单一。那里面并没有否认他们是英雄,而是客观的给予他们一个正确的评价。就比如林则徐:老式教育是,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这本书里写的是,苛刻的,不考会虑大局的。可是他自我意识到了,可是人民却陷下去了。

那为什么我的父母觉得这本书很好,可是我的感觉却不深呢?这是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正是因为此书写的与他们学的不一样,他们才有深刻的体会。可是我们从小就受到这种良好的教育,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此书出版与中国华侨出版社,利用政治学和历史学结合所写,新华书店经销,字数188千字,特点是精炼油和经典,19年5月第13次印刷。这本书受人追捧,也值得读好多遍!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8

即便是从未度过近代史的中国人都清楚,中国近代的百年是屈辱的百年,是战火与斗争的百年。但同样我们也都知道,在那百年的黑暗里,却也还有着点点星火在泯灭与重生中坚守,燎原中华。

而这也正是我阅读《中国近代史》最受感动的地方。

谈中国的近代史往往是从广东省虎门镇开始的,一位前清的钦差大使将收缴上来的两百多万斤鸦—片在这里焚烧成灰烟,汇入汪洋。自此中国开始陷入西方列强的侵略中,而那位焚烧鸦—片的老人也因此成了朝廷的“罪人”,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流放生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理会朝廷上的讥讽,“知其不可而为之”,回忆着老人早已消逝的背影,我脑海里剩下的不再是局限于史书上的文字,而是封建制度崩溃下,一个儒家士大夫对于自身信仰最后的坚守。

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悲哀的,无人坚守信仰的国家是危急的。曾左因信仰而洋务,康梁因信仰而变法,即便洋务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也失败了,但他们却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坚守启迪了千千万万的学生与工人,用器物制度之失败换取中华大地上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解放了民族之思想。并从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寻得更为伟大的信仰——共产主义,领导我国人民在三十年后的十月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为中国近代史画上圆满的句号。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而坚守信仰终究是困难的。为了民族之革命,中华之振兴,孙中山先生耗费毕生之心血,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信仰被袁世凯冠冕堂皇地窃夺,眼睁睁地无奈军阀无休无止地混战。但先生仍旧坚守着,也坚信自身之信仰必将成为现实,他在、于失败中再次发动二次革命,领导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学习苏联,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改组自己亲手建立地国民党,促使北伐,最终病死北京。无论是政客还是文人,像汪精卫,周作人那般为了一己之富贵,一命之残活而果断抛弃自身之信仰,自身民族之人,不知有多少。但当我们回望历史,却可以发现无论背叛信仰之人有多少,坚守信仰的同志也不会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以其自身之稳健宣告着坚守信仰的胜利。

有人说生命之虚实在于信仰之虚实。空虚的信仰既容易背叛,也很少影响甚微。因而我们更需要拥有更为充实的信仰,也唯有充实的信仰才会促使我们内心不顾一切地坚守。生命的价值是需要一份充实的信仰去完全的,虽不一定要促使民族之进步,国家之富强,却必须要无愧本心,无害人民,而这本身便是有益民族与国家的。生命是一条看不清的路,不去恐惧路途之凶险,不去纠结一时之盛衰,把信仰作为一个人生的载体,去坚守,从而以整个人生的长度去证明一个生命之深浅。

这,便是坚守信仰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9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