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已取得历史性的成就,跻身于世界的前列。而作为西部地区的诸多省区,因地域、历史、人文诸多方面的制约,其发展速度显著地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是与邻近的中部地区相比,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差距。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是西部地区迎头赶上的前提和先导。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们的实践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回首三十年改革开放,正因为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从而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经济的飞速发展。

但同样的方针政策前提下,为什么西部总是落后于东部和中部?产生差距的原因何在?有识之士早就断言,西部经济落后的本质是观念落后,其次才是由于历史及自然地理的积淀较深,从而造成了一种前瞻性思维的缺乏,使我们与机遇失之交臂。最显著的表现有至少三次:

第一次:在改革开放早期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而言,农村的贫困是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谁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谁就可以首先实行发展。

但那时人们还沉浸在“一大二公”旧体制的巨大影响之下,还担心着“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对农村改革不接受,墨守成规,甚至于顶牛,抵触,以至于在困惑中迟疑、观望了一两年才被动起步,使农村的改革较东部许多省份慢了三拍,结果失去了早改革,早起步,早发展的良机。 第三次:是1995年9月28日党的十四届五中会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2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该建议把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化作为今后15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建议》明确指出:“国家要系统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

并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建议》使西部地区受到极大的鼓舞,许多人也认识到这一机遇,但在实际行动中对政策的理解上下脱节,许多人还纠缠于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讨论中,致使改革步伐不大,收效不显著,同一时期的“温州模式”、“张家港现象”已如火如荼。

回首过去,痛失三次大的发展机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解放不够,观念没有更新。具体而言,就是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的束缚。

比如一个明显的现象:面对中央已经起动的政策措施,许多地方和部门不是在中央的宏观政策风吹草动捕捉机会,寻找与国家政策的切入点,而是一味地等待中央大规模地向西部投资,把希望寄托在外力推动上,而不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改革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东西等待改革的深入,面对像绳索一样羁绊我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陈旧、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当作改革发展的先导。

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旧的思想意识、传统的观念是长期积淀而成,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的思想改造工程是一个艰难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