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回顾

(一)卫生计划指标基本实现

期间,是我区卫生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大跨越,综合反映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指标有了显著提升。防病工作进一步加强,急性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快速有效处置甲型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疫情。

1、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时期,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卫生全行业管理,加大了卫生资源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初步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进展顺利,推行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单和病人选择医生;积极探索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激活了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围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困难群体实行“五免、五减半、三优惠”。按照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2、各项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

(2)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明显。期间,全面加强了急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的防治,在娱乐场所实施行为干预项目工作,基本建成了艾滋病监测网络。在全区实施了世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加强了血防、寄防和碘缺乏病防治等工作,继续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均达到或超过市卫生局下达的指标,健康教育工作继续走在全市的前列。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通过开展省等级妇幼保健所创建,较好地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合理分工,提高妇幼保健管理水平。

(3)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力度不断加强。”期间,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网络,重点开展了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劳动卫生、放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大了传染病防治监督、母婴保健监督和医疗机构监督工作,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健康权益。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应急控制、医疗救治、监督管理、指挥决策等能力。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加大了“五小行业”治理力度,制定、推行了卫生监督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顺利完成文明城市指数测评复查工作任务,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率、无卫生许可证经营单位的查处率、对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畜禽及其制品和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行为的监督检查覆盖率,均达到100%。

(4)卫生队伍稳步发展。期间,紧紧围绕实施人才战略,加大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人才。积极开展卫生文化活动,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重点加强了社区全科医生培训,从制度落实、科室管理、质量控制、设备配置、规范操作等环节对各医疗机构临床科室、辅助科室、实验室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进行督查指导,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中医药工作有了新进展,有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服务。

3、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

期间,根据新城建设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制定了新城卫生建设发展规划,重点抓好新城公共医疗卫生设施的布点建设工作,并对现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预防保健体系,全面做好新城卫生公共配套的建设工作。五年来,多层次的医疗体系日趋完善,在成功引进了区第一家三级甲等现代化医院南京明基医院的同时,由区政府投资近2亿元建设的公共卫生大楼。

4、区爱卫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通过开展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为新城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卫生保障。开展创建卫生村工作,改善了新城区环境卫生面貌。大力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营造良好爱国卫生工作氛围。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居(村)民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积极开展除四害工作,提高全区人居环境质量。

5、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

在巩固提高卫生系统民主评议行风成果的基础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开展以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为主题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普遍实行了政务、院务公开,加大了医德医风建设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力度,医疗卫生服务态度不断改变,卫生行业作风明显好转。

(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划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卫生改革与发展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全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应急机制还不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仍十分艰巨,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1、卫生管理机制和手段有待改进。医疗全行业属地化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前区域内医疗机构存在部门所有、规划滞后、行政管理条块分割,业务管理各自为政,不利于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和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医疗服务模式单一,总体卫生资源利用率不高,综合效益有待提高,能力与居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缓解在医院看病难的作用不明显,小病在大医院就诊的比例仍较高,导致了医疗资源的不足和浪费并存的局面。由于数字化标准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还比较薄弱,卫生信息化管理手段不高,无法形成科学、合理、高效、规范的公共卫生考核管理机制。

2、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仍明显不足。辖区内卫生监督、预防保健以及从事健康促进的人员数量不足;同时辖区内各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仍未达到现代化医院标准的比例,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队伍尚未形成。部分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3、卫生投入方式有待改进。近几年,区财政卫生拨款逐年增加,卫生事业费用的投入也不断上升,但是区域内人群的健康需求也呈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态势。目前,仍按人员、床位编制来决定卫生经费投入的做法,已不适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4、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还一定程度的存在。目前医疗服务模式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需求。大医院看病拥挤,服务不尽人意,而社区健康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运行机制欠完善,全科医生短缺,再加上双向转诊机制尚未健全,导致病人不能合理分流,未能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医疗模式。此外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技术、医疗收费、医德医风及劳务工就医难问题仍然是目前居民所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由于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劳务工医疗保险覆盖率极低,这些都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劳务工的生存健康权。辖区内医疗卫生行业形象及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目标,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坚持人人享有和公益性,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促进健康、减少贫困,发展卫生事业,特别是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增强,给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卫生事业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做出积极贡献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增高,加之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后,健康意识滞后,生活不规律等非健康行为未被有效遏制,合理营养问题未受足够重视,致使高血压、冠心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对居民的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健康。恶性肿瘤、脑血管、心血管疾病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

2、传染病仍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传染病有回升势头。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等十种疾病占传染病总数的90%以上,对居民健康构成很大危害。有效控制了“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禽流感”的流行。艾滋病、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形势不容乐观。传染病疾病谱正在改变,原有的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这些传染病的发生除生物因素外,也与社会风气、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其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3、意外损伤和死亡逐年上升。我区暂住与流动人口比例大,城市交通与建筑发展迅猛,加上就业竞争激烈、精神压力较大等因素影响,使损伤与中毒的情况较为严重,连续数年成为住院疾病谱及死因谱的前五位,已成为影响我区居民健康和致残的主要因素。

4、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不良环境和不良生活习惯危害群众健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传染病也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健康教育和人群健康促进工作较薄弱,非健康行为干预力度不足,居民健康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公民道德意识有待提高。我区外来人口多,普通群众尚未形成健康投资、健康消费等观念,影响了居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全区不但仍然面临原有传染病控制的严峻形势,而且肿瘤、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不断增高,要求加大对原有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要求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环境变化及其要求

1、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变化。过去的5年,随着我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新迁居民的大量入住,卫生服务需求明显增加。今后的5年,新城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快,为满足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辖区居民的需求,与河西作为现代化新南京的标志区的定位相适应,更需要尽快加强社区卫生机构建设。

2、老龄保健问题。我区人口开始进入老龄化期,老龄保健的任务很重。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维护群众健康为出发点,以提高群众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公共卫生、社区卫生,深化卫生改革,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卫生事务,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促进全区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全区居民素质的大局服务。

(二)总目标

逐步建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体系,“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体制健全、监管有力”的卫生监管体系,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公平性进一步提高,卫生行政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预防保健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三)具体指标

目标一:健康指标

指标1:平均期望寿命77.4岁,并延长居民健康生活时间。

指标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4‰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

指标3: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

目标二:小康指标

指标4: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0%以上。

指标5:卫生服务人员资格合格率达100%。

指标6: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90%。

目标三:公共卫生指标

指标7:至2015年全区力争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

指标8: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降到220/10万以下;如期完成市下达的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

指标9:以街道为单位计划免疫“七苗”接种率达95%;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5%以上,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95%以上;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8‰以下;产前筛查达80%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0%以上。

指标10:食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监测合格率达85%以上。

目标四:社区卫生指标

指标11: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

指标13:继续教育覆盖率达100%,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达标率达到100%。

四、卫生资源配置

按照“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区域卫生资源发展与配置策略,结合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疾病谱的变化,对我区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调整。预测人口60万人进行卫生资源规划和配置。

(一)卫生机构设置

1、疾病控制。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职责明确、精干高效的原则设置。主要建设指标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标准,重点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增强检验能力,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配置按辖区人口的1.5/万比例进行配置。

2、妇幼保健。按照以保健为主,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建立健全妇幼保健工作网络,合理调整和优化配置妇幼卫生资源。

3、卫生监督。按照整合资源、扩大覆盖、分级管理、综合执法的原则,建成结构合理、队伍优化、精干高效,集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母婴保健、放射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化妆品卫生、饮用水卫生、采供血和医疗机构等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于一体的,覆盖全区的卫生监督网络和执法体系。

5、三级医疗机构。对第二中医院、明基医院等2所三级医院进行扩建。民营医疗机构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可设立一定数量的营利性医疗机构作为补充,适度引进外资。对区级医疗中心业务用房进行规划,并建成专科医院或三级医院。

6、个体诊所。适度发展个体诊所。相同服务项目的医疗机构,相距不得低于800米。

(二)卫生床位配置

(三)卫生人力配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职能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成立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区卫生事业发展领导小组,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对实现卫生规划多项任务给予有效的政策支持。明确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将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项目予以资金保证,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筹集资金支持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

(二)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全行业管理

转变卫生行政部门职能,实现“政事分开”,利用行政管理和市场机制两种手段发展卫生事业。科学规划卫生发展,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强化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的准入制度和监督管理,建立有效的医疗卫生机构评估体系。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信息引导等手段,营造医疗服务领域有序、平等竞争的环境,逐步推行医疗机构的属地化管理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医学模式和服务模式转变,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形成行业自律和自我保护机制。

(三)加大医疗网络布局落实力度

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力度,督促开发商在小区开发建设中按照有关规定足额还建医疗业务用房面积;区财政要确保逐年增加卫生事业经费,促进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危改整合卫生资源,积极与开发商谈判,落实应配套建设的卫生设施,使医疗网络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

“科教兴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实施人才强卫战略,以人才促改革,以人才促发展。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强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大力开展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重点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骨干和卫生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培养优秀的领军型人才和后备人才。

(五)转变职能,依法管理公共卫生工作

区卫生局作为政府卫生工作主管部门,要从以“办医院”“管医院”为主,转到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加强疾病预防与控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切实解决职能“错位”和“缺位”问题。

六、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价

(一)规划的实施

本规划报经区政府同意后,由区卫生事业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二)规划的监督

加强规划实施中的监督工作,卫生局要定期督察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有关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了解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加大措施力度,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规划的评价

建立区域卫生规划联席会议制度。由区政府主管区长主持,发改委、卫生、财政、劳动、物价、人事、税务、工商、编办、法制等部门参加会议。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并加强有关政策的研究,着力解决区域卫生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发展卫生事业管治计划责任编辑:陈老师 阅读: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