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定位,抓住关键,促进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文章作者:bb5826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28日17:3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准确定位,抓住关键,促进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大家都知道,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大干三五年,再造新仪征”,中长期目标是:“苏中争一流,跨江争位次,全国争百强”。

那么,请问,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其动力源在哪里? 据统计,美国经济增长的68%是通过发展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由此可见,投资教育具有长远而广泛的经济效益,发展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

我们知道,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而庞大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的内部装备和日常运转消耗、教师和学生这个庞大

的消费群体,至少与“投资和消费”这两驾马车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联,他们能够直接拉动内需、促进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接近、越来越密切,教育不再游离于经济一线之外;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接轨,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这就是教育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定位一旦明确,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倍感重任在肩,深知任重道远!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之外,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教育管理者,我们该如何加快教育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呢? 第一,要坚持“三个面向” 就是要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当前,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交通和通信设备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天涯若比邻”已由人类的美好憧憬,变成生活中的现实。 时空距离大大缩小、信息交流广泛频繁的时代,要求教育培养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精英人才,既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通晓广博的相关知识;要求教育在导向上不是造就“高分低能”的、死记硬背的、“书橱”式的人物,而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要求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终身服务。

面对这样的要求,我们在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就必须始终坚持“三个面向”,要站得高、看得远,要有超前意识,要使教育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合拍、与时代的步伐合拍。 第二,要坚持市场导向,深化改革,贴近经济 有句话说得好:“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就必须确立市场择人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人才和技术工人。 那么,我市职业教育就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之更加贴近我市的“六大产业”对人才和技术工人的需求;我市*教育既要服务市场,其自身以展也要推向市场,我们要积极引导和培育各类民办培训机构,满足各行各业的培训需求;我市基础教育要以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为培养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精英人才夯实基础。

即便这些精英人才不会全部回到仪征,形成基础教育投资效益的外溢,但是凤会还巢,人会思乡,他们仍然是我们招商引资、加快地方经济建设的宝贵资源。 我们的各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市场导向,丰富办学形式,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吸引更多的人去学习,去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档次,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改进与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教育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第三,要坚持创新,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 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设施以及实验实习设备,创新教育手段,是加快各类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适应经济多元化和经济技术一体化发展、增强教育与经济兼容性的需要。 因此,我们要通过音像设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通过各类实验室教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通过校园网站及校内bbs技术的推广应用,突破时空限制,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通过教育城域网的建设与应用,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学校在资源配置上的差距,使更多的学生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

总之,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由单纯的规模扩张、数量增长,转移到以制度变革和品质提升为主要内容的轨道上来,着力营造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文化生态,促进教育的竞争,提高教育的效率,增强教育的活力,增加教育的丰富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促

进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作为教育管理者,我将为此尽职尽责! 谢谢大家!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