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上学期化学

《溶解的过程》考点精粹

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

1.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3)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拓展:

溶液未必都是液体。我们通常所说的溶液往往指溶质分散在水酒精等液体中而形成的液体混合物。空气、有色玻璃、生铁等也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也可看作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

(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如温度)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3.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实质就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溶剂中的过程,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在溶剂分子中间。从微观上看,溶液由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分子构成。


4.溶液的组成

(1)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溶质的质量是指分散在溶剂里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溶解的剩余物质不能计算在溶液质量中。溶液的质量是指溶液中所有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

(2)溶质可以是固体(氯化钠、硝酸钾等)、液体(酒精、硫酸等)或气体(氯化氢、二氧化碳等),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3)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为溶剂,如汽油能够溶解油脂,酒精能够溶解碘等。


说明

(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2)溶液概念中的关健词语是均一、稳定、混合物。判断某物质是不是溶液,一般从是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和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两方面来判定。

(3)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Cl3溶液为黄色,FeCl2溶液为浅绿色。

(4)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也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和酒精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5)均一性和稳定性是针对溶液而言的,在溶解的过程中,体系组成尚未达到均一,其各部分组成可能不同。

溶液的用途

(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在实验室或化工生产中,常常把能够起反应的固体配制成溶液来使用。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是溶液,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分,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才能吸收;动物新陈代谢也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如动植物呼吸所需的氧气和其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溶解在血液中的。植物获得养分要通过土壤溶液,在施用肥料时,如人畜类便、秸秆杂草等,人们常常要先进行腐熟发酵,使原来难溶于水的物质变成易溶于水的物质而易于被植物吸收,有些植物还可以用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

(3)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等。

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1)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发生了两种变化:

①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此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克服分子(或离子)间的作用力,扩散到水中成为自由移动的分子(或离子),此过程要吸收热量。

②水合过程:已扩散到水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

(2)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溶解过程
溶液温度变化
Q>Q
溶液温度降低
如硝酸铵溶解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Q<Q
溶液温度升高
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于水,溶液温度升高
Q≈Q
溶液温度不变
如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
溶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