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上学期化学

《原子的结构》考点精粹

原子的可分性

原子的可分性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但通过其他方法或其他变化可以证明,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科学实验证明:

(1)原子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它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3)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4)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

$质子\left\{\begin{array} {l} {原子核(带正电)\left\{\begin{array} {l} {\text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 {\text {中子(不带电)}}\end{array}\right.} \\ {\text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end{array}\right.$

说明: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位于体育场中心的一只蚂蚁。相对而言,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拓展:

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如图所示):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3)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大多数α粒子穿透金箔而不改变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是因为α粒子靠近了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对α粒子产生斥力;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是因为a粒子撞击在原子核上,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且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核电荷数指的是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除$^{1}_{1}H$之外),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等于核电荷数。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以氧原子为例)。氧原子是由8个质子、8个中子、8个电子构成的,其中8个质子、8个中子构成了氧原子核,位于氧原子的中心,8个电子在氧原子核外空间作高速运动。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所以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原子种类的区分

原子种类的区分

原子的种类是如何区分的?要解答这个问题,先分析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1
0
1
6
6
6
8
8
8
11
12
11
17
18
17

从上表可以看出:

(1)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电荷数不同);

(2)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3)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如上表中的氢原子);

(4)质子数=该原子核外电子数。

规律总结

区分原子种类的依据是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因为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

核外电子有自己的运动特点。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各不相同,有的电子能量较低,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能量较高,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分层排布。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第六层
第七层
能量
最低→最高
离核远近
最近→最远

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核外电子在分层排布时,总是优先排布能量较低、离核较近的电子层,即先排第一层,再排第二层,依次类推。

(2)每一个电子层上所能容纳的电子数是不同的: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则不超过2个电子)。

4.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通常是由原子核及核电荷数、电子层及各层的电子数等组成的。其各部分的意义如图所示(以硫原子为例)。

5. 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稀有气体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它们的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相对原子质量

1. 概念

以一种碳原子(这种碳原子叫做碳12,是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的$\frac {1} {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 表达式

$相对原子质量 = \left. \begin{array} {l} {\text {一个某原子的质量}} \\ \hline \text {一个碳} 12 \text {原子的质量} \times \frac {1} {12} \end{array} \right.$

3. 近似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