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初三上学期化学

《原子》考点精粹

原子

1、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3)原子的构成

(4)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5)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整体是呈电中性的粒子。

2、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区域内出现,这些区域叫作叫做“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此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2)最外层不超过8个(若最外层为K层则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若次外层为L层则不超过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3)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一般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距离原子核越近能量越低),而原子失去电子时总是先失去最外层电子。

3、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1)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5)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6)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7)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8)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根据这个标准,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

【要点诠释】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一般不读也不写),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2)每个质子和每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即电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即原子核)上。

(3)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kg。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