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会颠覆现存货币制度么?央行数字货币又能带来什么新启发?未来的人才不仅需要懂经济,更需要理解技术。
疫情之后,无现金趋势在中国继续强化,央行数字货币更是成为热门话题。2020年9月,深圳微博发布厅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联合人民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据悉此次活动面向在深个人发放1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每个红包金额为200元,红包数量共计5万个。
数字货币很核心的问题,是数字货币会颠覆现存货币制度么?央行数字货币又能带来什么新启发?对于央行数字货币,国外关注不少,公众也有关心,甚至有朋友多次在公号《徐瑾经济人》留言,问央行数字货币到底是否电子粮票。
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数字货币的起源。数字货币的诞生,本身可以视为对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大印钞的一次反叛。对各国央行而言,数字货币带来的挑战显然存在,应该如何应对?央行们的回答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它们现在也已经着手发布官方数字货币。这其中,中国央行算得上领头人之一,据说央行发行的货币名字叫DCEP。
按照业内看法,央行数字货币分为两种,零售和批发型,两个使用场景有些不同。具体到中国央行,一般认为,DCEP可以部分替代狭义货币流通中现金(M0)的功能。你知道,M0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所以,DCEP基本可以看作现金的数字化,和人民币可以1:1自由兑换。从技术上,DCEP采取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双层制度,适应国际上各主权国家现有的货币体系,甚至不一定采取区块链技术。
看起来,它与支付宝、微信支付差不多,但是其实在货币属性上有本质区别,一个是央行负债,M0,一个是商业银行负债,属于广义货币量M2,M2属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
所以,有人总结,DCEP是数字货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则是货币数字化。话虽如此,M0M2这些概念,在今天已经意义不大。对于消费者而言,央行数字货币,确实和支付宝、微信支付感受也许没有什么不同。
现在很多评价,其实不那么靠谱。为什么?央行的数字货币模式,定义并不那么清晰,多数央行还是观望态度。更不用说,央行数字货币从发行到落地,到最后成败评价,每一步其实还有很漫长的路。央行的数字货币,去中心化必然不会很激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央行如何保护隐私性?再比如,央行数字货币往往需要直接面对客户,央行如何证明自己可以具备直接面对客户这方面的经验?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之类老江湖,也对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表示了不少怀疑。目前看,央行数字货币设计上比支付宝之类还保守,意义耐人寻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不是泛泛谈公链或者私链,就可以厘清的问题。
你可能好奇,央行数字货币如果有那么多没解决的问题,为何着急推出?原因之一,就在于Libra之类货币的竞争——可以说,央行作为印钞者,需要争夺数字货币的定义权,好像是与其等人革命,比如自己革自己的命。
既然央行数字货币看起来优势不明显,为什么还是很多人支持?其实这数字货币自身弊端有关,主流数字货币有不少好处,也有不少问题,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稳定性。从不少海外专业人士的看法来看,更支持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毕竟,在私人大公司脸书与看似中立的中央银行之间,不少法治社会的主流,显然更欣赏中央银行。
按照国际基金组织的定义,货币分为五种:
第一类,央行货币,比如现金和央行数字货币;
第二类是银行货币,比如商业银行存款;
第三类是电子货币,主要包括支付领域突出的新型货币形式,由企业信用背书,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以及印度的Paytm等,USDC等稳定币也属于这个类型。
第四类是加密货币,一般是非金融机构发行,在自有账户体系中计价,比如比特币、以太坊等。
最后一类是 I-money,和E-money类似,唯一区别在于对应价值不固定,往往是黄金、一揽子货币、股票投资组合这些写浮动资产。最典型是Libra,是银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的资产组合。
可见,以IMF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分类中,对于稳定性看得很重,它们其实对Libra稳定性表示怀疑,甚至建议应将所有筹集的法币资金 100% 存缴至中央银行。
任何货币,都是基于信用的存在。比特币过去的成功,首先基于一个前提,即算法保证其有限性,其次,在于去中心化以及匿名性等优点。其实回想一下金融史,这些因素在黄金成为世界货币路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诞生之初,币圈人士对于比特币的信念,和当年粉丝对于黄金狂热的程度一致。以至于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称之为是一个包裹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之茧中的科技神秘主义泡沫。
同时,比特币的初心之一,是抗拒央行看起来不受控制的货币滥发。但如今看来,没有共识的币圈更为可疑,币圈共识的分裂不仅会带来新的货币,也会引发新的滥发,虚拟货币何来底气去嘲笑各国逐步取得独立权的央行?
比起比特币自身涨跌,比特币所代表的,对于主流央行的不信任暗流,其实更值得思考。这一种反建制的思潮,与川普兴起也有隐约链接。问题是,如果央行不值得信任,为什么比特币就可以信任?这其实有更大的底层故事,那就是区块链技术。
所谓区块链(Blockchain),意味着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记账技术,也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这意味着,区块链数据库能够进行自主管理。区块链最简单定义,可以看做一串技术组合。学者朱嘉明就指出,“区块链”是一个集群概念,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甚至热门的“物联网”概念,都可以视为区块链的一种利用。
国内研究者肖风这样总结区块链,“第一,它是分布式账本:全部机构一本总账、各种事务一本总账;第二,它是新型数据库:没有中心机房,没有运维人员,第三方按共识算法录入数据,非对称加密算法保证数据安全,数据客观可信,不可篡改;第三,它是智能合约:是一段能够自动执行约定条件的计算机程序,依靠智能合约技术,理想中的世界就好像一台精密运行的计算机,一切都可以事先约定,编成代码,依程序行事;第四,它是TCP/IP模型(互联网模型)里的点对点价值传输协议。”
可以说,区块链进入比特币的圈子,只是刚好,因为区块链技术,刚好解决信用问题。事实上,比特币只是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场景之一。理论上,区块链有很多运用方式,可以信息共享,做合约,做平台。区块链被认为可以改革目前的商业模式,甚至有一个新概念,叫“链改”,区块链的链,改革的改。
目前看,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前景最广阔。原因在于,区块链最基本的应用场景就是价值的登记和传递,与比特币需求契合。
我们曾经说过金融业人士和数字货币认识差异,在区块链这个领域更是如此。甚至,在传统金融业人士看来,区块链目前应用,存在最大瓶颈之一就是如何合规。合规问题,其实就是区块链的合法性问题。
我们必须时刻记住,技术是双刃剑。未来的人才不仅需要懂得经济,更需要理解技术。从比特币或者区块链为主的虚拟货币,显然已经取得一定成功。
成功的内核是什么?很大程度上是技术革新与自由理念驱动的传奇,类似于各类泡沫故事的现代翻版,比如郁金香传奇到镀金热等等。这就是一种当代炼金术。不用误会,这里不是说它是骗人,古代炼金术就是现代化学的起步。
更重要的是需要理解一点:任何技术的前身,往往都需要泡沫或者说用钱砸出来,只是能否走出自己的路,最终都需要时间来考验。现在,央行应用数字货币的技术,开发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既是对外界挑战的应对,也为央行货币体系建设增加了新维度,不能成败,都值得密切关注。
货币的问题太复杂,难怪马克思也曾引用19世纪英国国会议员格莱斯顿的名言,“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个体的智力与理性难以谋划。
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曾经说,货币理论就像一座日本式花园。花园的整体美来自于花园的多样性;表面的简单之中隐藏着复杂的实体;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在简单与复杂两个方面,都有让人欣赏的独立东西。不过,他承认,即使如此对这些东西有了充分的认识,也只不过是对整体的部分了解而已。所以,面对货币理论,我们不妨谦卑一点,要听到不同声音。
在历史中,人类对货币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实验。即使现在最前沿很多数字货币。他们的天花乱坠的说辞与阴谋论中,没有脱离货币的本质。数字货币、及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合适发挥何种作用、如何发挥作用,仍旧在探索之中。在探索完成之前,任何宣称其必然成功或者必然失败的口号,也只是口号而已,不是先知先觉,是无知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