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文明的影响
上古时期,亚非四大文明古国都发祥于大河流域,介于北纬20-40度之间,因为有便利的灌溉条件、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热量,比较适合于发展农业经济,因此,亚非四大文明古国都兴起于农业文明;希腊半岛海岸线曲折、多良港、多山、平原峡小,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因此古希腊居民多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以从事航海和工商贸易谋生,这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代表。
二、中古欧洲庄园与城市的兴起
中古欧洲庄园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基础。每一个庄园都是封建领主统治下的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同时也是一个由领主统治下的相对独立的政治体。在庄园里,领主拥有土地、农奴,农业是庄园经济的主体,与此同时,庄园也相应存在手工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逐渐从庄园农业中分离开来,逃离庄园的农奴聚集于交通便利、安全可靠的地方,从事手工业与商业,这些地方逐渐兴起为城市。因此,中古西欧城市开始兴起时,属手工业、商业的聚居地,后来才逐渐变成西欧的政治、经济中心;东方国家的城市大都因政治、军事而兴起,后来才发展成政治经济中心。
中古西欧城市在政治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共同体,城市从封建主那里取得了自治权,一方面又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欧封建国家王权与城市逐渐结成联盟,也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西欧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产的基地、被压迫农奴反封建斗争的堡垒、世俗文化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摇篮。它的出现与发展成为埋葬中古封建主的墓场。
三、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在中古西欧城市,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逐渐在手工工场里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也随之兴起,一场长达几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在精神上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同样,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新航路的开辟,在物质上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殖民地开始殖民扩张,通过三角贸易等殖民活动,欧洲人积累了原始资本,开辟了海外市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时代到来、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因素。
17-18世纪,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产阶级的统治得以巩固和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经济
18世纪60、7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进行,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用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把人类带进“蒸汽时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取代了农业,工业化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在19世纪崛起,它拥有着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能力,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最终战胜封建统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工业文明的传播,更多的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亚非拉美国家则逐渐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因此,工业革命作为生产领域的革命,它也改变了整个社会、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工业化时代到来,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脆弱的环境开始面临挑战;工业化也引发了城市化,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环境压力也开始增大。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短缺、能源的枯竭,将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五、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经济
19世纪70年代,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到来。这次科技革命同时出现在电力、内燃机、通讯几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把人类带进了“电气时代”。这次工业革命使生产与资本越来越集中,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与此同时,这次工业革命也使美国、德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平衡,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了满足垄断资本家的要求,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扩张海外市场,与传统的殖民强国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石油、电力成为新能源,石油大量开采,电力工业(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电讯工业(通讯:电话、无线电报)、石油工业(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化学工业(火药、塑料、人造纤维)、交通运输业(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动力(电动机、内燃机)等成为新兴工业,人类的经济增长前景更为广阔。
六、两次世界大战对经济的破坏
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总计高达128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达1115万吨。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后果之一是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
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战胜敌人,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领导人想通过这一政策,引导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是,在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的苏俄,这一政策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结果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在危机关头,苏俄及时地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特点是借用商品和货币手段,发展生产力,结果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以后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与包围,为了捍卫国家安全,斯大林上台后,采用国家行政手段,推出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结果使苏联的工业产值排名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创下了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经济奇迹。
从斯大林开始,苏联在经济管理上完全抛弃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采用中央指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办法来搞经济建设,过渡追求经济建设数量与速度,导致经济的粗放、资源的浪费、质量的低下,在政治上又容易形成官僚主义、个人崇拜并滋生腐败。又由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在于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以牺牲农业的办法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导致了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所有这此,使苏联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积累了过多的矛盾,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历史证明,斯大林模式是一种失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八、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1929-1933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漫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致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倒退、对外贸易缩减、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不安,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挑战。
美国罗斯福上台后,推出“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慢慢地从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九、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
20世纪40、50年代,以原子能、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为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这次科技革命,产生了许多新技术,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成为西欧经济复兴、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逐渐兴盛,美国及时地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十、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西欧国家借助美国的援助,发挥原有的基础,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经济得以复兴。在复兴的同时,欧洲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安全,开始走上联合的道路。欧洲的联合,成为二战后欧洲国家发展的新模式,它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后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借助美国的扶持,致力发展科技教育,日本利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使其经济迅速崛起,逐渐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日本经济的又一个奇迹。
二战后初期,美国利用其经济基础、海外市场和科技实力,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因为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能源危机,导致“滞胀”局面的出现,再加上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崛起,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进入20世纪80年代,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刺激力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使美国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经济有所发展,但美国的债务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进入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逐步找到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21世纪,金融危机的爆发,传统的制造业的迷失,美国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低迷时期,高失业率的出现,成为政府遇到的新难题。
十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联为一个整体,这是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先决条件;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外扩张,逐步建立起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一战前,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形成,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此外,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轮船和火车,使人们来往于世界各地变得方便;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汽车与飞机,这些使人们出行更为方便,也极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历史认识
在各个历史时期,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会有不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的进步也为人类经济增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现阶段,我国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安定的国内政治局面及良好的国际环境;各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发展的道路,要适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市场和计划是两种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和谐,必须加大力度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等;在全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潮时期,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克难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