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计

温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l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见下图)。

l温度计内液体:酒精、水银或煤油。

l温度计的使用:首先要看清量程,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如果使用温度计时超过它的量程,后果:①玻璃泡胀破;②测不出温度。

l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l读数时视线不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的后果(见右上图)。

摄氏度:“℃”表示摄氏温度。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体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3.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固体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l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晶体形成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海波、冰、金属、萘、盐等物质是晶体。

l非晶体: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这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松香、玻璃、沥青、蜡等物质是非晶体。

l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确定的熔点。

l物质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l对曲线(1)的分析:AB段——吸热、温度升高,物质为固态;BC段(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CD段——吸热、温度升高,物质为液态。

l对曲线(3)的分析:EF段——放热、温度降低,物质为液态;FG段(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GH段——放热、温度降低,物质为固态。

5.探究实验: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见右下图)【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试管(装有蜡或海波)、温度计、搅拌器、秒表、(火柴)。【设计实验】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实验表格】

【图象】见上4.“物质熔化的温度变化曲线”,甲图为海波,乙图为石蜡。图象需要标明温度。【注意事项】

l石棉网的作用:均匀热量。

l搅拌器的作用:使物质均匀受热。

l图表的作用:将规律反映在图上,便于总结。

l图中应用的是水浴加热法,目的是为了使海波(蜡)均匀受热。

6.晶体熔化的特点: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7.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8.利用和防止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实例:

l利用熔化吸热:用冰保鲜、冷敷给病人降温;吃雪糕解暑。

l防止熔化吸热:雪熔化吸热,多穿衣服,防止感冒。

l利用凝固放热: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

l凝固放热的坏处:浇注钢铁时(或马路上刚铺的沥青),凝固放热,产生的高温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