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又是一个不该问的问题。中世纪时人们对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确信无疑。用他们的观点来看,整个宇宙由地球和天空组成,天空仿佛总是在我们的上方,不管在哪里,天空到地球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天空也要随地形的变化而起伏。天空包围着地球,地球位于天空的中心。难道这还有什么疑问吗?
那时,人们唯一无法确定的是那些行星的位置,它们处在地球与天空之间的什么位置上呢?古希腊人曾猜想,既然行星的运行速度各异,相对于其他星系运行得越快的行星离地球就越近。我们观看场地赛马时会发现,当马群在距我们较远的跑道上飞奔时,其速度似乎较慢,但当马群在我们眼前飞驰而过时,速度之快如同飞一样。当我们观看汽车赛时,会看到同样的结果。同理,一架飞机在低空飞行时,速度如闪电一般,而同一架飞机以同样的速度在高空飞行时,看上去如同蠕动一般。
古希腊人从星球运行速度上判断,得出如下的结论:即在所有的行星中,月亮离地球最近。除月亮以外,依次排列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它们都有各自的飞行轨道,加起来共七条,在这之外就是第八条,是其他恒星的运行轨道。
这里勾画了一幅很美的图画,但它并没有彻底地解释行星的全部问题。古代人若能做一些占星术,就能得知星体确切的行踪,天文学家们(历史上,大多数天文学家是很忠实于自己的信仰的)仔细地研究过行星的运动,为真正的星际科学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天文学”。
人类对于天空的研究始于史前,英格兰西南部石器时代的石碑上记载了这一事实,那是在公元前 1500 年。据推断,那时就已经有一种测量太阳和月亮行踪的工具了。
恒星的运行是稳定而有规律的,若行星也像它们一样,就不会出现要推断行星未来位置的问题了(天文学也就不会存在了,因为行星的行踪就很容易标记了,不会有人对这类问题感兴趣了)。恰恰相反,行星的运动是很复杂的。月亮在穿越天空飞行时,有一半的行程其速度低于另一半行程的速度。同样,太阳也是如此,尽管这种差异会小一些,但上述事实是存在的。
其他行星的情况可能更复杂。纵观全局,它们相对于恒星由西向东运行,但在某个时刻,它们会停下来,甚至是向回运行一段时间,也就是从东向西运动(我们称之为逆行运动,拉丁语的语意是向后退了一步),然后才又恢复成顺行运动。每个行星都有各自的顺行和逆行规律,也都有一时刻显得比其他星星亮。这些行星特有的运行方式,使得人类对某颗星体于特定时间段内所处位置的分析和计算更为错综复杂。一些古希腊天文学家想出了如何确定行星位置的方法。他们假设,各个行星都是在小半径的运行轨道上运动,而它们运行的中心也是在一个大半径的运行轨道上运动,其中有些行星的运行轨道稍稍偏离这个假设的中心,等等。这些假设是相当繁琐的。最终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克路修斯·托勒密在 150 年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著名的“托勒密”理论。该理论大纲在一本书里,书中阐述了宇宙的数学结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星体的运行轨道都围绕着这个中心,组成一个体系。后人以托勒密的名字命名了这个体系,称之为托勒密宇宙,或称做地心宇宙(希腊语的语意为地心)。在以后的 1700 年中,人们一直接受这个理论,几乎没有一个人对它提出过疑问,但这个理论完全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