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为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多由间接外力引起,极少数由纵向挤压所致。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或近解剖固定。此外踝部骨折常并发踝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治疗不当会并发创伤性关节炎。那么踝部骨折如何治疗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那么踝部骨折症状有哪些?踝部受伤后,局部肿胀明显,淤斑、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活动障碍,检查可在骨折处扪多局限性压痛,踝关节正位、侧位X线拍片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对第Ⅲ型骨折,需检查腓骨全长,若局部有压痛。应补充照X线片,以明确高位腓骨骨折的诊断。

确诊踝部骨折需要做什么检查

踝部受伤后,局部肿胀明显,淤斑、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活动障碍,检查可在骨折处扪多局限性压痛,踝关节正位、侧位X线拍片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对第Ⅲ型骨折,需检查腓骨全长,若局部有压痛。应补充照X线片,以明确高位腓骨骨折的诊断。

踝部骨折如何治疗?

踝关节结构复杂,暴力作用的机制及骨折类型也较多样,按一般的原则,先手法复位,失败后则采用切开复位的方式治疗,如果不对损伤机制,移位方向,踝关节稳定性多种因素进行仔细分则可能加重骨折移位,导致新的损伤,为今后的治疗及功能恢复带来困难,治疗的原则是在充分认识损伤特点的基础上,以恢复踝关节的结构及稳定性为原则,灵活选择治疗方案,无移位的和无胫复下关节分离的单纯内踝或外踝骨折,在踝关节内翻(内踝骨折时)或外翻(外踝骨折时)位石膏固定6-8周,固定期可进行功能锻炼,有移位的内踝或外踝单纯骨折,因为骨折块移位导致附着的韧带松驰,手法复位难以成功,即使复位成功也难以能维持韧带张力应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或可吸收螺钉固定,胫腓下关节分离常在内,外踝损伤时出现,应首先手术修复内、外侧副韧带,复位、固定骨折,才能使胫腓下关节稳定,为防止术后不稳定,在进行韧带修复、固定骨折的同时,用螺钉固定胫腓下关节石膏固定6-8周。

Ⅰ型骨折为双踝骨折,为恢复韧带的张力,一般均应行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或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可吸收螺钉内固定8-12周。

Ⅱ型骨折为三踝骨折,内踝骨折采用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外踝骨折常需钢板固定,影响胫骨1/3—1/4关节面的后踝骨折也需用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

Ⅲ型骨折除需对内踝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外踝或腓骨骨折也应行钢板螺钉内固定,固定腓骨是保证胫腓下端稳定性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