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土豆黑痣病、枯萎病等病害越来越严重,大大影响了土豆的质量和产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土豆黑痣病是真菌性病害吗?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据专家介绍土豆黑痣病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在马铃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

土豆黑痣病病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初白色,后变为褐色,大小0.5~5毫米。最低生长温度为4℃,最适为23℃,最高为32~33℃,34℃时停止生长。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23~28℃。分枝处大多有缢缩,并在附近生有一隔膜,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

土豆黑痣病危害症状

黑痣病可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芽块播种到田里出芽后,幼芽顶部出现褐色病斑,使生长点坏死,不再继续生长。因输导组织受阻,其叶片则逐渐枯黄卷曲,植株易倒死亡,此时常在土表部位再生气根,产出黄豆大的气生块茎。地下块茎发病多以芽眼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影响出苗率,造成苗不全、不齐、细弱等现象。

土豆黑痣病防治方法

由于黑痣病具有土传病害和种传病害的特点,防治上难度较大,必须采取综合防控策略。

1、农业措施:

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由于菌核能长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将马铃薯与玉米、大白菜、胡萝卜、圆白菜和禾本科作物倒茬,来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避免迎重茬。

注意地块的选择,应选择地势平坦、易排涝的地块,以降低土壤湿度。适时晚播和浅播,以提高地温,促进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时间,减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撒入生石灰等消毒。

2、化学防治:

种前马铃薯块茎用35%福·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0分钟,或用50%异菌脲0.4%溶液浸种5分钟。也可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每亩用量14~20毫升,加水40~60升,茎叶喷雾。

在种薯播种到垄沟后马上进行沟内喷药,使药物均匀喷到土壤和芽块上,然后覆土;进行土壤消毒,用土壤消毒剂PCNB(五氯硝基苯)混合在种植带上,可降低该病害的发生。

待芽块出苗后黑痣病零星发生时,采用持效期较长的内吸杀菌剂(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配制成药液喷施或浇灌至茎基部。喷药液量600升/公顷、0.25升药液/株。

3、生物防治:

以木霉菌(Trichoderma)和双核丝核菌(Rhizoctonia)进行生物防治,可减轻此病害。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马铃薯频繁调种引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重茬迎茬导致马铃薯黑痣病逐年加重,生产中迫切需要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化学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