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蝉后足胫节有梭脊,上生刺毛,下方具两列粗大而明显的刺,这是区别相近种类的重要特征。后足基节伸达腹板侧缘,产卵器锯齿状。卵长椭圆形,中间微弯曲。若虫与成虫外形相似,那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的一种方法。首先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虫害的发;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那么叶蝉适合什么生活环境呢?

叶蝉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温度23℃以上,相对湿度70%~80%适于棉叶蝉繁殖。特别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棉叶蝉繁殖速度加快,数量迅速增加,为害加重。温度下降到15℃以下时,成虫活动迟缓,6℃以下进入休眠状态,初霜后绝大多数若虫不能存活。大雨或久雨能阻碍棉株上部棉叶蝉卵的孵化和成虫的羽化,并且能杀死一部分若虫。早期易遭受水渍的低洼地或易受干旱的山坡及高燥地,发生均比较严重。

以成、若虫吸食汁液为害。早期吸食花萼、花瓣,落花后吸食叶片,被害叶片出现失绿的白色斑点,严重时全树叶片呈苍白色,提早落叶,使树势衷弱。每年发生4~6代,以成虫在桃园附近的松、柏等常绿树或杂草丛中越冬。第二代3月上中旬先在早期发芽的杂草和蔬菜上生活,待桃树现蕾萌芽时,开始迁往桃树上为害,谢花后大多数集中到桃树上为害。全年桃树上以7~9月份虫口密度最高。9月间发生最后1代成虫,桃树落叶后迁入越冬场所越冬。

以上小编整理的叶蝉适合什么生活环境的内容,一经发现此类害虫一定要及时治理,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叶蝉的知识,敬请继续浏览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的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