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里有钩虫,煮不烂”“低钠盐=夺命盐”“化了又冻的雪糕有毒”。这些与食品有关的谣言看起来有图有“真相”,在网络上和朋友圈内广泛传播,让不少人胆战心惊。那么食品安全谣言最多吗?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被食品谣言误导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生活谣言安全小知识。

打针西瓜、避孕药黄鳝、激素白羽鸡、注水螃蟹、塑料紫菜……尽管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稳定向好,社会共治氛围日益浓厚,但由于食品安全具敏感性,传播媒介有多样性,围绕食品安全的各类谣言仍时有发生。在互联网加速发展的当下,一些谣言不断掀起波澜,刺激广大消费者的神经。调查显示,在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位居第一,占比高达45%,这些虚假食品安全信息对企业、产业的发展造成损害。

尽管“谣言止于智者”,但纵观过去的一些案例,“止于智者”的成本不易控制。如一些谣言没有特定针对性,动辄就说螃蟹注水,被澄清后,马上更换成明虾注胶,明虾被出具安全证明,谣言就转向塑料大米、棉花肉松等。虽然这类谣言凭空臆想和捏造的成分居多,本质上是“情绪焦虑”的不特定转移,但因为干扰了市场秩序,这时候就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公开准确、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挤压谣言流传的空间。又如,小龙虾有毒等一些季节性谣言很有针对性,即便全社会反复科普宣传,总有人抱着哗众取宠心理,编造和传播一些虚假信息。这就意味着辟谣除了“止于智者”外,还要引入“治者”,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对涉嫌犯罪的更是要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