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的难度很大根本性的解决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净化,包括良好的经济秩序的建立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等。另一方面,有赖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高校作为实话高等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对改变厌学困扰的被动局面,应当而且有所作为事实上,清除厌学现象并无灵丹妙药,需要做扎扎实实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下面为大家介绍改变大学生厌学的对策与方法,让大家知道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怎么办。

(一)管束机制

管束机制的目标是模范学习行为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管理是形式是手段,约束是实质、是目的,管理的过程就是约束的过程。管束机制以学籍管理、校纪校规和班级纪律为依托,工作内容包括:规章、制度、纪律的制订、宣传,学生遵守情况的检查、评比,对检查评比结果的奖惩处理,由执行情况反馈对规章、制度、纪律做进一步修改、完善。优化管束机制的关键在于加强宣传的深入性、执行的严肃性、反应的机敏性和反馈的及时性。以往的管束机制之所以在解决厌学方面成效不大,与上述“四性”的不足有关。例如执行纪律必须严格、严肃,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亲疏而区别,也不能因为外界的讲情干预而姑息。孔子所主张的“有教无类”,应用于管束方面同样是重要原则。

(二)引导机制

引导是正面教育的同义语。引导机制是一种认识型机制,通过引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过程、原则、方法、强化学习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个人学习现状的认识评价能力,利于其寻找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引导机制又是一种动力型机制,通过多形式多内容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世界局势、时代特点,国情、民情,以增强其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开发刻苦学习的自驱力。目前引导机制急待改善,其着重点应当放在力戒形式主义而努力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说服力上。实施引导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尽在,让大家知道怎样去教导大学生,让大学生顺利的走向社会。